诉说三道桥镇西甜瓜的这“十年”

今年初秋的三道桥镇,村里社长王仓坐在树下乘凉,见我从村委会出来,讲述了一段十八大以来关于三道桥镇西甜瓜的故事。我是内蒙古自治区2019年到村任职的选调生,在党委的安排下到黎一村担任村主任助理,来乡之后基层群众的热情对待,后套地区特有的淳朴民风,让我这个外地“后生”有了家一般的感觉。

三道桥镇西甜瓜种植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在民国时期,绥远省主席傅作义在筹备军需物资时曾提及:“米仓瓜,汁醇味甘,可为伍用。”建国初期,民间俗语说:“走水胡麻湿水麻,留下一水浇西瓜”。三道桥的西瓜含糖量14%左右,甜瓜含糖量可达20%左右,皮薄瓤多,切开一颗晶莹剔透,但也正因为如此,同样存在着不便运输、难以储藏的缺点。

十年前,杭锦后旗三道桥镇黎一村还都是土路,王社长骑着摩托车想给城里的亲人带上一些刚刚摘下的西瓜,他精心挑选了一番,西瓜颗颗饱满、秀色可餐,王社长用麻袋将西瓜装起来,用绳子绑在后座上,担心把瓜磕坏了,还特意铺上了一层泡沫板。摩托车在乡间土路上颠颠簸簸地行驶,轮胎压过,尘土飞扬,行驶到弯道处,麻袋的边角还是被破了,西瓜顺着摩托车滚落了一地,有的完全摔碎,有的裂了个大口子,火热的黄土地上像是洒下一朵朵鲜花。王社长停下摩托车,回头望去,满眼都是心疼,他将地上还能吃的一部分捡起来,将麻袋和泡沫板铺在地上,用随身携带的水将瓜皮上的泥土冲洗干净,这时刚好有来往的村民过客不禁驻足,王社长就请他们吃西瓜,行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吃上一口解渴消暑的西瓜,高兴极了。太阳晒的地皮发烫,汗水顺着王社长的脖颈留下来,烈日照下,后套人民淳朴的脸上闪烁着亮光。

五年前,农户们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逐渐扩大产业,三道桥镇的西瓜也获得了国家农业部颁发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和地理标识认证。王社长这一年很忙,他刚刚买了小轿车,正在给自家的西瓜贴上三道桥西瓜的小标签,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对每一颗瓜的生产信息,包括产地环境、种植农户信息、种植品种、收获时间等全过程进行查询,相当于给西瓜贴上了“身份证”,让每一颗出产的西甜瓜都做到“有迹可循”。老两口望着满满一仓库的西瓜,脸上的喜悦情不自禁,村里的土路也修成了小油路,大大方便了西甜瓜的运输,同时缩短了通勤的时间,在城里工作的儿子回来帮忙,一家人晚上吃了顿团圆饭。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三道桥镇西甜瓜逐步形成了温室大棚、钢架大棚、小拱棚、平膜等4种种植模式,种植西甜瓜1万5千余亩,产品从5月初一直持续到8月底,在满足大部分时间市场需求的同时,实现错峰上市,有效保证瓜农的持续收益。

2019年王社长和其他瓜农多了一位新朋友,杭锦后旗引进西甜瓜科技小院,邀请全国农技中心和中国农大的专家进驻进行指导,“90后”的在读研究生刘琪驻扎农村和农业生产一线,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助推乡村振兴。刚入学就“下地”的刘琪开展了实地走访调研。“王叔,你家西瓜用的什么品种?化肥用了多少?去年一共打了多少斤?”尘土飞扬、阳光曝晒中的“大地课堂”里,刘琪逐渐和三道桥镇这片土地、这里的人们熟络了起来,科技小院让理论知识深深的扎根在乡土大地,不仅为乡村播下致富种子,更结出了人才成长之花。

去年,在与村“两委”交流的过程中,王社长学会了直播,不仅西瓜卖的更好了,而且连平时哼唱的民歌,也在这个平台上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好评。每到节假日,村民们都不约而同的来到村委会门口,立起放手机的支架,唱爬山调、跳广场舞,表演起了百花齐放的乡村节目,游客来村里品尝西甜瓜的同时,还能体会这浓浓的风土人情。

现在,三道桥镇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把发展西甜瓜特色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集中力量打造杭锦后旗“领航共富”示范园区,依托西甜瓜专业合作社建起占地500亩的西甜瓜产业园,实现村社联办集体经济、科技小院成果转化。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和平村、长庆村、澄泥村、胜利村合作投资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形成了“1+4+N”产业发展模式,即确立一个主导产业,整合四个村集体资金,带领若干农户参与,打造结队共建、领航共富发展格局

下一步,杭锦后旗将依托“四级联创”“科技小院”平台,邀请国家级西甜瓜产业技术岗位科学家来“西甜瓜科技小院”进行科研合作,引进更多先进技术,不断丰富产业园种植品种,满足市场需求,让三道桥镇更多的绿色农副产品走上市民餐桌。

(白东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1951,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dfdt/103529.html

(0)
上一篇 2022-12-17
下一篇 2022-12-20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