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扶贫的策略研究 —以永胜县东山乡牦牛坪村精准扶贫为例

作者:唐旭一   单位: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引言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国民福利等均取得了巨大成就,贫困问题也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多年的“扶贫”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治贫”必先“治愚”,“没有文化富不了,有了文化穷不长”。尤其是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文化水平落后、文化生活单调贫乏,观念习俗滞后”的现象十分普遍,已经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精准扶贫”工作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在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实干苦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为此,本文结合笔者参与的“文化扶贫”案例,首先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就解决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实践中存在问题提出了具体翔实的路径策略。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扶贫培养提供了一定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二、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攻坚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基本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近30年的扶贫工作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给扶贫攻坚工作取得更大成果造成了障碍,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重视经济扶贫而忽略了文化扶贫。

(一)扶贫体制不健全,扶贫效率低下。

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运用中,由于对扶贫资金的使用存在贫困地区政府将大量扶贫资金投入当地整体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对每一个贫困户的直接投资,且缺乏长效监督跟踪机制,由此造成了扶贫贷款和财政拨款的项目管理不善,资金浪费严重,贫困户受益较小,贫困治理效果不明显。

(二)道路环境等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云南地处高原地带,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地理环境十分恶劣。就笔者扶贫所在地丽江永胜县牦牛坪村为例,该村地处海拔3000米的高寒山区,土地贫瘠,至今未通公路,村委会距乡政府32公里的距离需在泥泞的山路上行驶2小时车程。摩托车是村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运输成本相对较高,严重影响该村生活生产方式的发展转变。

(三)基础教育的普及率很低,人才流失严重

虽然,近年来云南民族贫困地区民族教育初步形成了体系,兴办了大量民族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但是仍然有些地区的“普六”、“普九”工作存在以下难题:1.教育效果很差,教师水平有待提高;2.是校点分布不合理,校舍基础设施建设老旧落后,有的校点离村寨远达七、八公里,且无寄宿制,学生就读困难。就笔者扶贫地牦牛坪村小学为例,因受环境和地理条件限制,学校需以14天为周期,上课10天,放假4天,最远的几户小学生,从学校到家,需徒步行走12小时。此外,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不少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不愿意回来建设贫困的家乡。

(四)只注重经济生产投入,忽视当地文化建设,返贫率

云南的很多贫困地区,不仅仅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只注意到了大力发展生产,大量的扶贫工作人员、资金都投入到了生产设施、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之中,而忽视了对贫困户、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导致部分地区“扶贫”工作效率低下。这种“忽视文化建设”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无法在贫困地区培养市场经济观念,导致生产的产品滞销严重;另一方面没有在贫困人口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收入的上涨使得不少群众开始赌博、毒品等恶习,最终返贫。

三、如何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文化扶贫的策略分析

笔者今年做为省文化厅派遣的扶贫队员入驻扶贫地丽江永胜县东山乡牦牛坪村,深入一线开展扶贫工作,牦牛坪村海拔3000米的彝族高寒山区,贫困落后,不通公路,扶贫任务艰巨。笔者所在扶贫工作队,通过1个多月的走访调研、实地查看、多方听取意见,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种养条件、基础设施及文化扶贫工作的特点,制订了《2016~2017年“挂包帮”“转走访”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并针对结对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和需求提出的“一户一策”的帮扶建议。首先,完成了对每一个贫困户完成了建档调研工作,然后,展开了经济帮扶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巩固经济扶贫成果,重点突出展开了文化帮扶工作。

(一)对每一个贫困户完成调研建档工作

扶贫工作开展之前,需要对村里每一个贫困户展开详尽的走访调研工作,了解每一户的致贫原因,并重点就其中的文化原因进行记录和归纳。2016年4月,已经基本完成了40户贫困户的调研建档工作。在同年5月份协助完成了村委会两委换届工作,顺利选出了想脱贫、能脱贫的新一届村委会。不仅使工作队对农村的具体工作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为下一步扶贫工作的逐步开展积累了有益经验。同时,牦牛坪村的成功换届,也为我厅今后扶贫计划的具体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层组织基础。

(二)开展有效的经济帮扶工作

根据对贫困户的调查结果,扶贫工作组展开了有效的经济帮扶工作,确保有限的扶贫资金的每一分钱都可以使用到位。比如该村20余户人家普遍存在吃水难,旱季灌溉用水不能保障的问题,工作组于6月份协调资金15万元,从5公里外引入一股水源,修建3个过蓄水池,有效的解决了村民饮水、灌溉用水难得问题,保证了村民的身体健康和经济作物的种植。9月份,争取资金3万元,为大洋坪到牦牛坪村委会一条因雨季而破损严重的土路主干道做了硬化维护工程,保障了村民的出行安全。此外,集体经济,作为扶贫工作的上层建筑,是脱贫攻坚的核心任务,文化厅扶贫工作队针对该村的自然环境特点,根据需求每户贫困户扶持1000元的农作物种苗,以当地致富带头人为引领,建立公司+互联网+产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各项制度,形成产销一条龙的集体经济模式,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集体经济带来的实惠。这些举措确保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开展长期的文化帮扶工作

在进行经济帮扶的同时,工作队重点调研和监控了该地的文化发展情况制定了详细、持续的文化帮扶计划。比如,2016年5月,积极与地方爱心公益组织联系,为帮扶地牦牛坪小学无偿捐献各类图书资料800余册,极大地丰富当地小学生的精神世界。2016年7月份成功的组织该乡40名小学生,前往省城昆明参加为期6天的夏令营活动。这项活动不仅增长了40名小学生的见识,激发了他们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命运及学成归来报效家乡的志向,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未来可能出现“人才流失”的风险。2016年8月份对40户建档立卡户贫困子女进行了调研建档立卡,并根据不同层级不同学龄的学生发放600—1000元不等的助学基金,进一步巩固了该村的“普六”、“普九”工作。此外,工作队正积极与当地电信部门沟通联系,以尽快解决该村的网络覆盖问题,下一步将在村委会建立电子阅览室,并引入远程教育,搭建起与大山外世界的桥梁,以此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加快与现代化生活生产方式的迈进步伐。2016年10月份时,在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工作队协调资金40余万元,正式动工大洋坪村文化活动室和牦牛坪村“小喇叭大广场”等文化硬件的建设,这些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完成,不仅丰富了当地村民的精神世界,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为经济发展带来的不良文化的萌芽和侵蚀。这些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完成后,省文化厅还将邀请专业人员为该村谱写致富村歌,宣传扶贫政策,传播新科技等,以营造良好的脱贫致富氛围。此外,还将指导村民排练彝族民族特色传统歌舞,同时组织打造当地文艺演出队,带领他们走向大山外的舞台,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他们以自身为主体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同时,针对东山乡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及文物遗产资源,还制订了“加强东山乡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及“整理挖掘当地民族文化精髓、提升文物遗产价值”的目标任务。这些文化扶贫工作的摸索展开,将有效促进和巩固经济扶贫的工作成果。

四、结论

本文就“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扶贫”课题展开研究,首先从 “扶贫体制不健全,扶贫效率低下”“道路环境等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基础教育的普及率很低,人才流失严重” “只注重经济生产投入,忽视当地的文化建设,返贫率高”、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笔者参与的“文化扶贫”案例,就解决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实践中存在问题提出了具体翔实的路径策略,即先对每一个贫困户完成了调研建档工作,然后开展切实有效的经济帮扶,扶贫过程中展开长期的文化帮扶工作。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特别是文化扶贫工作,提供了一定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唐旭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grassroots/1431.html

(3)
上一篇 2017-12-26 12:36:26
下一篇 2018-01-03 15:22:25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