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士高:七评“龙门村的共富之路”

坚持党性是前提——一评“龙门村的共富之路”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中国与旧中国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共产党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其经济制度方面的公有制。

公有制本身不是目的。实行公有制有两个目的:

一是可以实现可持续的“一盘棋”,可以有计划地合理安排产、供、销;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国民经济体系各部类之间的协调发展;可以有计划地合理安排东、中、西各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可以有效避免资本的各自为政、无序竞争带来的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资源的浪费。

二是不使广大人民群众遭受资本的剥削和压迫。只有不被资本剥削和压迫,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劳动生产率才能真正提高,科技创新才能不断涌现,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才能不断得到满足,社会发展进步才能真正地、更好地实现。

中国共产党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历史性地必然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选择是由共产党的党性决定的。党中央再三强调的“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了党性,不要忘了:共产党姓“公”、不姓“私”!

坚持不坚持党性,在实践中的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龙门村之所以在十多年前就能发展到“小康村”的程度,前提性的原因,就在于龙门村党委在原贵生书记领导下,始终很好地坚持了党性。

原贵生冒雨销售,在客户屋外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久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救活当时频临倒闭、后来成为了龙门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石的村办焦化厂。正如原贵生所说——“集体有了钱,才能让乡亲们过上美好生活”。村党委决定村集体拿出2400万元的积累,给全村每人均赠两股,就是要让每个村民都能从集体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

龙门村为什么要实行“四议两公开”的决策制度?就是要让村领导在公开监督下真心实意为村民服务。

无论谁、无论愿意出多少钱,村民联户合作企业都不允许独家承包经营,又是为什么呢?就是要在制度上坚持倡导能力强的村民带动能力差的共同致富。

“也有不少人劝我改制,因为私营企业挣多挣少都是自己的;加上企业职工都是本村人,低头不见抬头见,不好管理,挣多挣少一个样,积极性不高,也容易心里不平衡。”面对“私利”与“党性”的考验,原贵生为什么能做到坚持不改制呢?

把失子的悲痛深埋心底,大刀阔斧干事业,龙门村集体资产5年间从7亿元猛增到10多亿元。如果不是真心把村民当亲人,又有谁能够做的到呢?

原贵生的党性,龙门村党员的党性,就体现在:“几十年以来,不管困难多大,不管风险多大,不管阻力多大,农村党组织坚持发展集体经济信念不动摇,目标不动摇,初心不改,初心不忘,集体经济始终在龙门村占到主导地位”。

正如原贵生总结的——“正是坚持壮大集体经济的发展道路,为龙门村实现村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龙门村党员干部坚持了党性,就必然性地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一个村、一个单位的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及党员,如果忘记了党性、忘记了“初心”,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首先,就是决策上的“不公开”、“不透明”。因为“公开”了,“透明”了,就隐藏不了“私利”了。

其次,为“私利”的决策及其实施,因其毕竟无法瞒得过群众的眼睛,因此,必然造成一村、一单位的人心涣散,“一盘散沙”;必然造成该村、该单位的党组织丧失凝聚力和领导力;必然造成村内、单位内部矛盾重重、怨气萦绕;继而出现上访不断、举报不断的混乱现象。

党性,在一村、一单位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方向性、前提性作用。党性的有无,决定着一村、一单位前途、命运的好坏。

龙门村党委坚持党性原则的实践,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提供了比较全面和完整的宝贵经验。

真正找准“动力源”——二评“龙门村的共富之路”

“动力源”,是一村、一单位能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高铁的“动力源”是电;没电,高铁机器设备再好,也跑不起来;汽车的“动力源”是油;没油,只有被推着,车轮才能动。在江河上行走的,是船;撑在屋顶挡风避雨的,是瓦片。把瓦片放到水面上,它只会下沉;把船拖到屋顶上,除非天下暴雨、水没房顶,否则它也无法移动。

只有找准了“动力源”,一村、一单位才可能持续发展;否则,只能是船行房顶、瓦片入水,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一村、一单位,其发展的“动力源”究竟在哪里?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所以,发展的“动力源”要从人民群众身上找。

发展的“动力源”,只能从“人”身上去找;而不是靠“拍脑袋”、“来灵感”,去主观臆造什么发展的“动力”和“动力源”。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有主动创造和被动创造之分;人民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也有主动推动和被动推动之别。被动创造、被动推动,都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动力源”。

奴隶社会的奴隶,在奴隶主监管下带动枷锁劳动;封建地主庄园的农民,在地主监管下劳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企业,雇佣工在监工、在摄像头的监控下劳动,奴隶、农民、雇佣工他们这些人的劳动,都是为生计、生存的被动、被逼劳动。他们对这种被监管的劳动有兴趣、有动力吗?显然没有!所以,结论是,人包含着发展的“动力源”,但“动力源”不是人本身。就是说,不是人数量多了,事情就一定都能被做好。

一村、一单位,其发展的“动力源”究竟是什么?

“动力源”只能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村、一单位,其发展的“动力源”,也只能是本村人、本单位人的积极性、主动性。

每个人都具有积极性、主动性的一面;但不是每个人任何时候对做任何事都有积极性、主动性。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是需要条件的。

创造了相应条件,人才会有积极性、主动性;没有相应的条件,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不会发挥出来的。

“动力源”是需要开发的。创造条件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了,就是开发发展的“动力源”。

创造什么条件,才能开发出发展的“动力源”?

“三湾改编”,实行官兵平等、成立士兵监督委员会,原本想当逃兵的就打消了离队的念头,生龙活虎取代了死气沉沉的悲观局面。

龙门村的共富实践,也生动形象地告诉了世人如何开发“动力源”。

村办企业尽管资金特别紧张,而且小打小闹可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但村民想拿200万元入股,不要!每人最多限10股;村经济刚起步,广大村民无钱入股,没事!集体经济每人赠送两股;到龙门村打工,别怕被当“外人”,劳保福利与本村人没有区别;打工五年免费得房;打工十年变“荣誉村民”,享受村民同样待遇;村里决策征求村民意见,实施后,分管村领导要在村电视台公开向村民交账;村干部带头执行村里规章制度,村集体财产损失村干部会自觉自罚;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大部分用作村公共福利投入……如果你是龙门村的村民,会不会象村民原淑英说的那样:如今村里有啥项目,大家都抢着干、往好了拼?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龙门村领导做到的仅仅是公正,他们就具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就充分调动了全村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

公正,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可持续充分发挥的唯一条件;是开发发展所需的“动力源”的唯一工具。

城市化不是简单的人为过程——三评“龙门村的共富之路”

龙门村从曾经的“靠‘山’、面‘滩’、临‘河’、没‘川’”、土地贫瘠、耕地稀少的穷山村,变成了“农村城市化、农民职工化、农业机械化、生活小康化、住宅园林化”。从穷山村到“农村城市化”,对龙门人来说,如果说是他们刻意追求的结果,那一定不合事实;如果说是随经济发展自然而然的“意外收获”,可能更接近他们的实际。

农村城市化,不是简单的人为过程,而是自然而然的客观过程。这种简单的道理,从农村和城市的区别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农村是以第一产业农业生产为主的场所。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以方便耕作、比较分散的形式,小规模居住在祖辈选址的小村落里。一年四季从事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与农村村落相比,城市及小城镇的主要特点,一是居住地人口规模比较大;二是城市及小城镇近边耕地相对少,人均耕地比例更低;三是城市及小城镇有相应规模的第二产业工业的支撑,以及相应数量的从事“二产”生产的工人;四是,有相应规模的商业等服务业支撑。

农业生产,需要的是分散居住、接近土地;工业发展,需要的是员工集中居住、便利生产。

农村与城市及小城镇的这些区别,决定了城市化以及小城镇化,一定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为过程。

如果没有“二产”支撑,人为地、简单地把农村人口集中在一起,那只能是暂时的、表面化的“城市”或“小城镇”。而且还会带来不少问题。比如,把这些人集中起来,如果他们还是从事原来的农业生产,那远离耕地的结果会带给他们耕作成本的增加。如果他们从事服务业,那么,需要他们服务的对象究竟有多少?

假设有“二产”支撑,那人为地、简单地把农村人口吸收进来,那也还是暂时的、表面化的“城市”或“小城镇”的规模扩大。同样也会带来不少问题。试想,原有的“二产”究竟能够吸纳多少进城的农民?如果从事商业和服务业的人数猛然增加,会不会破坏原有的商业等服务业生存格局?会不会造成商店、饭店、理发店密集、而客户稀少的状况?最根本的还是要考虑,新进城的这些人,还要不要从事农业生产?

龙门村没有刻意追求“城市化”,反而实现了“农村城市化”,其中可供借鉴的经验在哪里?

他们循序渐进发展第二产业,吸纳本村劳动力,把他们变成“二产”的工人;随着第二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吸纳村外劳动力进村;随着从事工业生产经营的人数逐渐增多,供应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生活设施逐年增多。这样,龙门村的人口集中,是一个随产业发展的自然过程;龙门村的商业等服务业发展,又是随人口逐渐增多而有序发展的自然过程。

由龙门村的城市化经验,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城市化、城镇化方面不能人为的“大跃进”;否则,就是瞎胡闹!

龙门村人最开心的日子——四评“龙门村的共富之路”

有人在2018年采访龙门村后,在文章中写道:“1月10日,是龙门村人最为开心的日子。这一天,龙门村2017年度的800万元的年终人口分红就要发放到村民手中。”

文章的上述内容引起了笔者的思考:究竟什么时候是龙门村人最开心的日子?

如果说,二十多年前在得到村集体赠股后、第一次领分红的那天,是当时龙门村人最为开心的日子,那么,读者一定没有异议。在年年领分红,以及一年多次领分红,并且持续了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还把领分红的日子定义为“龙门村人最为开心的日子”,如果不是文章作者的悲哀;那就一定是龙门村人的悲哀!

在十多年前已经迈进小康村行列,连续22年从村集体领分红,长期享受“十免费”、“四补助”,看病医疗除了国家报销的剩余的村里全报,教育免费并且孩子考上高中、大学还能领到村里发的奖学金,在这样的环境下,今天的龙门村人,如果还把领分红的日子当做“最为开心的日子”,那只能说明一点,就是22年来龙门村人的精神境界没有什么变化,眼睛里还是只有钱。如果真是这样,那真是龙门村人的悲哀。

然而,事实果真能是如此吗?

全天下,无论谁领到分红钱都可能开心,龙门村人也不列外;但是,对很多年前就已经脱离物质贫困、长期以来在坚持追求精神富足的、今天的龙门村人来说,领分红的日子,显然已经不再是他们“最为开心的日子”了。

那么,究竟什么时候是龙门村人“最为开心的日子”?

致富的道路上,没有一户人、一个人掉队!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全村人稳健地走在共同富裕的阳光大道上。仅此,可以说,龙门村人天天都是“最为开心的日子”。然而,也不对!

因为,龙门村人的精神境界,从刚开始的仅仅关注本村富裕,已经提升到了希望更多的父老乡亲都过上象他们一样的幸福生活的大爱境界。

龙门村的共富实践经验被其他贫困乡村借鉴、吸收,这些贫困乡村的父老乡亲也都象龙门村人一样,走上共同富裕的阳光大道。这个时候,才是今天龙门村人真正的“最为开心的日子”!

最自豪的不是钱多了——五评“龙门村的共富之路”

也有媒体记者采访龙门村之后,在其所写的文章中替龙门村人自豪——“龙门村人最自豪的是钱多了”。

那么,龙门村人最自豪的,究竟是不是钱多了?

显然不是!

一个知识渊博的教授,会因自己掌握的知识比其所教的学生的多而自豪吗?显然不会!

一个自私自利的私企“商人”,为自己钱多了而感到“自豪”,倒属正常现象。因为他的境界就那么可怜的一点点高度。

能力强的与能力差的“捆绑式”带动,肩并肩“两万五千里”,手挽手“爬雪山”,臂挽臂“过草地”,共同从穷山村走上集体共富路的龙门村人,值得他们自豪的地方,自然应该有很多很多。

那么,龙门村人最自豪的究竟是什么?

暴雨洪水、坝体决口,为保家园而率先跃入洪水:“只要能保住大家的房子和庄稼,我也就铆上了”;“作为老百姓选出来的干部,我们干的每件事,都要做到让群众满意”;“吃了别人的嘴软,拿了别人的手短。这钱我要是收了,工程上偷工减料咱就难以开口了,出了质量问题怎么对得起全村百姓”;“在农村,如果不发展集体经济、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就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新农村建设。集体经济建设势在必行,且必须放在首位”;“龙门不是要先富带后富,而是要致富能力强的带着能力差一点的一起致富,共同富裕是目标”;“我们不要平均数字掩盖下的假富裕,我们要家家富裕的小康日子”;给每位村民赠送 “刮金板”(股份); 在制度设计上就是允许任何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富裕,却不允许任何一个人陷入贫穷;集体财务丢失,他就自罚1万元;“大家不同意,我也只能听大家的。干部要为民做主,但不能替民做主,在龙门村最终说话算数的还是龙门的村民”;他首创农村警示教育馆;他创立引领龙门村发展的“四轮驱动”和“多轮驱动”理论;“集体有了钱,才能让乡亲们过上美好生活”;“集体经济是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他制定企业降本增效“三个手段”、管理经营“十禁令”、“五务必”;对村民实行“十免费”、“四补助”;“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村里人永远不再过原先那种苦日子”;“群众看见的公道才是真的公道”;“村民都是我的亲人,不能让亲人们受苦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共同富裕的路上,不能让任何一个农户掉队”……

龙门村人最自豪的,一定是龙门村出了个原贵生这样的领头人,出了个原贵生这样的掌舵人,出了个原贵生这样的当家人!

凝聚力战斗力的基础——六评“龙门村的共富之路”

“集体经济是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这是龙门村党委书记原贵生首创的基层党建理念;是龙门村多年基层党建实践的核心经验之一。

凝聚力,就是能把村民群众的心凝聚在一起,使大家能够一条心。战斗力,就是能充分调动村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使

村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一种合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靠什么能把本村村民的人心凝聚在一起?又靠什么能充分调动本村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使之形成合力?

为村干部个人发家致富,能凝聚村民人心吗?显然不能;能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使之形成合力吗?显然也不行。

为村里少数人发家致富,能凝聚村民人心吗?显然不能;能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使之形成合力吗?显然也不行。

能凝聚村民人心的事也很多,如:乡镇要建一个公共图书馆、县里要建设一个飞机场、市里要开通一条地铁线、省里又要建一个什么国际大厦等等,这些从久远看可能都与本村村民公共利益有点关系,也都能凝聚村民人心到这相应的点上。然而,仅凭此能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吗?显然也不可能。因为,图书馆、机场、地铁、国际大厦等等,与本村村民公共利益的距离比较远甚至相当远。

能凝聚人心的,不一定能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的,一定是先能凝聚人心的。

既能凝聚村民人心,同时又能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使之形成合力的,只能是涉及全村人共同利益的本村的事。除此而无它!

用龙门村党委书记原贵生同志总结的话说,就是:集体经济是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

笔者认为,全国个别村的基层党组织,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与该村没有集体经济可能有直接关系。绣花的,“针”没了;耍猴的,猴丢了,那么,绣花的、耍猴的,即使水平再高、能力再强,又能有多大用处呢?

龙门村发展的实践证明,原贵生的观点是正确的:“在农村,如果不发展集体经济、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就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新农村建设”;“集体有了钱,才能让乡亲们过上美好生活”;村民拿到村集体经济的分红、手里有了“刮金板”,才会象村民所说:“如今村里有啥项目,大家都抢着干、往好了拼。”它就是龙门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具体体现。否则,村基层党组织的话,在村民那里,怕只能是“耳旁风”了;凝聚不了村民的人心,也调动不了他们的积极性。

所以说,还是原贵生对龙门村党建的成功经验总结得好:几十年以来,不管困难多大,不管风险多大,不管阻力多大,农村党组织坚持发展集体经济信念不动摇,目标不动摇,初心不改,初心不忘,集体经济始终在龙门村占到主导地位。

敢公开才能真公正——七评“龙门村的共富之路”

龙门村实行的“四议、两公开”决策制度,不仅决策程序公开,决策内容公开,决策实施结果同样也要公开。只有象龙门村那样,敢于公开、善于公开,才能体现真公正。真公正,才有人心、有动力。

为群众服务,要敢于公开。

“党员干部是替群众办事,是为群众服务,就应该让群众明白。”

怎么让群众明白?只有公开,才能让群众知情,才能使群众明白。

“作为老百姓选出来的干部,我们干的每件事,都要做到让群众满意”。

只有群众知情了、明白了,才能谈上群众的满意或不满意。

不敢公开、不敢面对群众的,一定不是替群众办的事,一定不是为群众服务的事。

为群众服务,要善于公开。

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历来都是腐败的重灾区,但在善于公开的龙门村领导面前,重灾区就变成了无灾区。原贵生发明工程项目发包的合成标底法,在合条件的投标者参加投标后当场测算,把各投标数额累加除以投标方个数作为标底,谁家最接近谁家就中标。龙门村独创的这个“阳光”招标法,堵塞了发包过程中人为、人情等因素的通道。凡是参与过龙门投标的人,都会感慨:龙门的投标最公道。

面对偷偷给自己送红包的,龙门村领导也有独特的公开处理办法。一包工头给原贵生送红包二十万元,不等他反应过来人就走了。怎么办?原贵生立刻把钱送到村里记在账上。工程招标一切按阳光程序进行。在这家工程队正巧中标后,原贵生又马上派会计把那二十万元作为工程抵押款划到工程队账上。感动得这个工头逢人就说:我算真正领略到原贵生的硬气了。

龙门村发展过程中村企业及民生建设工程不少,面对为想承揽工程施工、想当原材料供应商的说情者,原贵生总是反复讲:只要有实力,可以公开竞标,一切都在阳光下,这是制度,我没法通融。

龙门村的“公开”实践证明,只要是为群众服务,没有不能公开的;只要想公开,没有找不到的公开办法;只有敢公开,才能真正体现公正。

愿不愿公开;敢不敢公开;真公开还是假公开,是党性的试金石;是公正的试金石。

看一个村、一个单位党性的强弱;看一个村、一个单位公正程度如何;看一个村、一个单位有没有凝聚力、有没有发展动力,只要看一下这个村、这个单位在“公开”方面的制度及其实施“公开”做法,也就足够了。

笔者认为,对于不少农村地区的乡村领导来说,要想真心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那就真心学习龙门村,先从“真公开”做起吧。

 

 

(2)
上一篇 2018-08-13 02:06:33
下一篇 2018-08-24 00:29:48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Cl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