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在基层锻炼中的认识误区

1、把自己当“外来人”“过客”

年轻干部在基层锻炼中的认识误区

基层工作免不了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其中大多数是老百姓。他们文化程度不高,诉求直接而简单,同他们打交道,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可部分年轻干部,把自己当成“外来人”,不愿与百姓交友、拜群众为师,甚至摆架子、拿官腔,最终工作干不好,也引起老百姓的反感。

有的年轻干部,不愿融入群众。他们往往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内心有一种“我最好”“我最行”的优越感,常常孤芳自赏、自视清高,以高傲、固执,甚至蔑视、歧视等不适当方式待人接物。如此,不能正确对待组织、融入群众、看待自我,就容易脱离群众、失去朋友,久而久之会画地为牢、自我囚禁。

还有一些年轻干部,不会融入群众。年轻干部有书卷气是好事,但不应有书生气。书生只会坐在办公室“处理文件”,不会走到田间地头为老百姓“处理事件”,常生活在真空里而不是生活在现实里,有的甚至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手无缚鸡之力的书呆子。

更有一些年轻干部,已经疲于融入群众。工作天天在基层、在一线,基层年轻干部对一些贫困群众的实际问题看得多,但有时又无力解决,久而久之,就对一些群众的困难见怪不怪,进而变得“麻木不仁”。

2、 把基层工作当作“镀金”良机

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年轻干部在基层“墩墩苗”,在一线矛盾多、困难多的地方磨砺自己,甚至多一些“热锅上蚂蚁”般的体验,才能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然而,现实中少数年轻干部却把“好经”念歪了,只为补基层经历才下基层,将基层工作当作“镀金”良机。

他们有的当走读干部,基本不住在乡镇。有这样一个案例。在某个地州市郊区县的行政部门,一位省厅的年轻科长下来挂职副局长。为迎接省厅干部下基层锻炼,县局专门举行了欢迎会。在挂职即将满两年时,又为这位副局长举行了欢送会。除了欢迎会和欢送会,平时在单位大院很少见到这位省厅下来的副局长。

还有的到任之后就“蛰伏”起来,面对矛盾不敢担当,不惹事也不干事,天天数日子等着顺利返回……有媒体报道,有的挂职年轻干部虽然到了基层,但基本就待在办公室,忙于写材料、统计报表,成了“表哥”“表姐”,和群众交流少,不了解基层真实情况。

还有的眼高手低、急于求成,不安心工作,老想出显绩,追求‘轰动效应’,使得表现成为表演、表态成为表功、宣传成为宣扬,结果把自己推上了“火焰山”,成了“众矢的”“出头鸟”。工作中容易盲目决策,“用力过猛”,损害当地群众利益。

3 、热衷于搞“自我设计”

当前,广大年轻干部朝气蓬勃有活力,立足岗位作贡献,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但也有极少数年轻干部不能沉下心来抓学习、心无旁骛干工作。有的年轻干部热衷搞“自我设计”,醉心“晋升路线图”,一门心思想着如何能走得更快、升得更高。

有的年轻干部“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担心自己过早撞上职业“天花板”,往往今天刚来明天就想走,板凳还没坐热又想着下一个台阶。已被查处的江西鹰潭团市委原书记2005年大学毕业入职,8年换了8个岗位,横跨两省5地,且多个岗位任职不满一年,甚至还戴上了省政协委员的光环。他为了“往上爬”,不仅年龄造假,还“自我设计”多岗位历练的丰富履历。

有的年轻干部则是干一点事就想着“回报”。在他们看来,干事只是手段,做官才是目的,一边干事一边盯着“位子”、想着“帽子”,把所谓“业绩”当成“论功行赏”的“筹码”。例如,在某县采访一些扶贫干部时,有的干部满腹牢骚:没摘帽时干部要保持稳定,现在摘了帽,该好好“论功行赏”了吧,怎么还不提拔我?

上述的这些认识误区,年轻干部不该有,也不能有。一旦陷入这些误区,年轻干部只会长成材质疏松的“速生树”,辜负了群众和组织的信赖。

年轻干部成长是有规律的,要经过必要的台阶、递进式培养和多岗位锻炼,才能增强定力,“百炼成钢”。那么,年轻干部到底该怎么自我修炼?

首先要把官做淡、把事做精,不能“一年干,两年看,三年等着换”,扎根基层,锤炼自己的党性原则、家国情怀、奉献精神。同时,要向实践学习、拜群众为师,历经难事、急事、大事、复杂事,遇到挫折撑得住,关键时刻顶得住。要想干事、能成事,凭着一股子“闯劲”勇往直前,不得过且过。最后,在自我修炼的过程中,必须“正心明道,防微杜渐,做到有原则、有底线、有规矩”,避免跌入人生误区。

本文信息来源为 微信公众号“云南扶贫热线”

(5)
上一篇 2018-09-02 20:47:27
下一篇 2018-09-08 00:54:53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Cl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