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汇报材料套路多!揭露官场文风弊病

一样的话要说出不同的花儿

基层汇报材料套路多!揭露官场文风弊病

在这个仅有35名干部的业务单位,就有8人专门负责撰写各类工作材料。曾经为标题中是用词“深钻”还是“深挖”,几个人讨论了半个多小时。有时标题不够合辙押韵,还会被领导要求返工,时常“5+2”、白加黑地写材料。

“同一个会议主题,几位领导都是要表达督促工作落实的意思。但我们拟讲话稿时必须有所区分,同样的意思要用不同的话来表达,大量时间花在了绞尽脑汁遣词造句上。”其中一名干部坦言,自己长期负责材料起草,有时候一天就要出一份材料。重压之下,自己很难到基层实地调研,写材料时往往是从各部门要来基础材料进行二次加工,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

在个别地方,工作材料甚至“千文一面”。西部一厅级单位的中层干部告诉记者,有时针对一个问题,几个地市上报材料中的主要内容几乎一模一样:内容都是“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制度建设”“加强资金配套”等等。上级机关最想了解的,各地因地制宜出台的具体措施却基本看不到,令人哭笑不得。

不良文风,“套路”几许?

基层汇报材料套路多!揭露官场文风弊病

——追求“形式美”,“穿靴戴帽”“虚功”多。单位如何重视,开了几次会,出台了多少文件,制定了多少工作方案……一位在机关中撰写材料的干部如此吐露“心得”:这些内容是否写进材料,本应视情况而定,但实际上却必不可少,否则领导会担心上级“觉得我们工作不到位”。有时为了出新、出彩,还要挖空心思提炼几个新概念、造几个新词,力求文字工整对仗,包装好看,“这样才好引起关注”。

——新瓶装旧酒,“将来时”变“完成时”。某基层干部说,有些工作刚刚开展不久,上面就催着让汇报进展,工作不够只好“材料来凑”:要么“新瓶装旧酒”,将过去开展的工作装到新的工作主题中;要么“将来时”变“完成时”,把工作计划当作成绩来汇报。

——化简为繁长篇大论、面面俱到淹没主题。一位受访干部坦承,现在各级下发的文件大多比较扎实、言简意赅,但在撰写汇报材料时,有些领导还存在“求长不求短、求全不求缺”的思维定式。本来几段话就能说清楚的事,非要写成数页的长篇大论,有时反而让材料主题不突出,让阅读者在字里行间努力寻找有效信息。

官场文风改革关乎党风政风改善

就此问题,连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庆智。周庆智认为,当前,官场文风的载体是由会议和文件贯穿在一起形成的。这种文风所表达的符号意义,是一种权威仪式。

第一,“官本位”文化。在旧时代,官员通过垄断官场话语体系——文言文的表达和叙事方式,拥有“话语特权”。这种话语特权和言语规则排斥大众政治参与,使政治成为少数人的事情,只适用于一个相对封闭的政治精英圈子。但经历了现代政治文化的洗礼,官员的话语特权大不如前,但官本位文化滋养的官场文风并没有随之改变。一方面,官僚制固有的成文规则,使官场文风披上了“科层理性”的合法外衣,另一方面,官本位文化一直顽强地存在于官民日常生活当中。也就是说,官本位文化抚育的“官气十足”的文风,一直没有根本铲除。

第二,官僚主义官场不良文风盛行亦是把功能与形式混同一理的官僚主义惯常方式之一。经常观察到的情景是,一些党政官员奔走于各个会场,一个会议刚结束,马上奔向另一个会议地点。领导赶着做报告,秘书忙于写材料,行政活动“忙而不乱”。

第三,文牍主义。指以原本作为管理手段的文牍案卷掩饰、遮蔽工作目的本身,惟烦琐、因循的程式化、形式化文书、表格为上,不务实际、不求实效的管理作风。基层干部流传这样一个戏言:没有领导,政府照样运转;没有秘书,政府可能停转。

第四,“文山会海”现象。一些干部沉溺于繁文缛节、疲于应付各种会议和起草领导可能出现在任何场合的讲话稿以及无以名目的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文山会海”,乃是官场文风败坏的根源之一。

那么,如何改革官场文风?周庆智认为,官场文风良否,兹事体大,文风改革,要以营造民主风气为先,必须将其置于民主、法治和社会监督的制度约束之下。

第一,贯彻行政民主。其一是民众知情权。如果官员拥有垄断信息的特权,便可以在他与民众之间筑起一道高墙:一方面权力可以为所欲为;另一方面官员具有暗中行事的特权。民众有知情权,可使密不透风的官场得以洞开,自然起到阻遏官僚主义文风的功效。其二是民众参与权。参与是一种民主、理性的官民互动方式,可使官场之命令主义和教条主义失灵,庶几民主可成为净化官场文风的一种公共生活方式。其三是官员问责制。假话、空话、套话文风之所以流行,问责机制效果不彰是原因之一;官员浸染官威和官气而不自知,这是后果之一。

第二,法治约束。整饬官场文风,靠言传身教或运动式治理方式,可以端正于一时,但长远来看还是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因之,端正官场文风,当从法治入手。原因如下:其一,法治约束权力。法治意指官员权力来自于民众的委托和授予,必须接受民众的监督和约束,使权力的合法性扎根于社会之中,同时,官员必须明白自身只是、也只能是社会公共生活的捍卫者和召集人。其二,依法行政。一是让官员明白他手中权力的唯一用途,是为公众服务;二是让官员明白他手中权力的来源在社会而不是上方,为民众负责是其职权所系。做到上述两点,官员的权力就具备了“公共性”或公共性质,也就没有可能用空话、套话、假话来回应民众的诉求而专注于一己私利。

第三,社会监督。古训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不良文风没有民意基础,它或蒙蔽民众于一时,但无法防民意汹涌于万一。因此,端正官场文风,让民意监督发挥作用,“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建构政府的合法性于社会监督的民意诉求之中。

本文信息来源为 微信公众号“人民论坛网”

(3)
上一篇 2018-09-30 13:16:07
下一篇 2018-10-02 22:10:16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