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要防范新的不公平

过去数年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不过,扶贫也衍生出新的不公平,诸如“悬崖效应”和“福利陷阱”并不鲜见。

其中“悬崖效应”既存在于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也存在于贫困村与非贫困村之间,主要指两者的差距太大。具体表现是,部分地方在执行扶贫政策过程中,把义务教育有保障变成了贫困户的家庭成员“上什么学都不花钱”,把基本医疗有保障变成了全家人“看什么病都免费”。这样一来,那些没有列入扶贫范围的村庄、村民自然就会有“想法”。

至于“福利陷阱”,则是因为兜底扶贫的制度设计,在一些地方被不当使用。比如一些贫困患者小病大治;一些子女眼看着体弱多病的老人不去赡养,而是通过“分家”方式,把贫困人口交给政府兜底,让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难以为继。

很明显,上述颇为普遍的扶贫“怪现象”,不仅影响了扶贫工作的效果,而且造成了新的不公平。因此,在未来的扶贫工作中需要引以为戒,扶贫要义在于量力而行,重在基础性的保障。

所谓基础性保障,也就是现行衡量贫困人口是否脱贫的标准:“两不愁、三保障”,即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这个标准的制定做了大量研究,符合中国国情和承受能力。如果随意拔高标准,既会加大脱贫攻坚的难度,也将加大财政负担,不可持续。

本文信息来源为 《公务员文萃》2018年第十期

(2)
上一篇 2018-10-18 22:28:42
下一篇 2018-10-20 19:49:18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