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基层工作莫将创新变负担

莫将创新变负担

基层工作中不乏一些有效的创新,但是也存在不少无效的创新,最终变成基层干部的负担。

比如,有的创新工作脱离实际需求。

基层很多创新工作是从外面学来的,或者自上而下布置的,这些创新工作往往像政治任务一样让基层干部落实。但创新工作需要一定的时空条件才能够落地生根,基层实践差异很大、情况复杂,若是生搬硬套地落实创新工作,往往会出现很多意外后果。

就拿要求安装APP来说,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老年人,他们习惯有事直接找基层干部面聊,而不是在智能手机上编辑信息,况且很多老人还不会玩智能手机。为了达到一定的安装比率,基层干部就需要亲自帮群众安装APP,群众要是不理解,基层干部还得想尽办法求群众帮忙。这样的创新工作越多,就越是折腾基层干部和群众。

脱离实际的创新工作不仅对群众来说没有什么意义,还会挫伤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再比如,有的创新工作最终沦为文字游戏。

基层干部还需要完成很多自主创新的任务,上级部门往往将其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势部门会下达创新任务,弱势部门也会下达创新任务,不少基层干部称之为“刷存在感”。下派创新任务是为了激励基层干部干事创业,但是下派任务的形式往往让基层干部很苦恼。

比如当地的农村党建创新工作,县里要求“一镇一品”,镇里要求“一村一品”,以深度发掘每个乡村的不同特色。这个创新要求意在鼓励打造品牌,但是同一县域社会的情况大同小异,在竞争考核压力之下,基层干部只得绞尽脑汁地“包装”,最后就变成在文字上下功夫。

除此之外,为了完成各部门的创新任务,基层创新工作还会遭遇新瓶装旧酒的问题。比如同是村里的一条绿化风景线,组织部门将其打造为党建阵地,纪检部门打造了清廉基地,宣传部门打造为美丽乡村等。一旦创新工作沦为文字游戏,基层干部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包装,而这样的创新往往是低水平的重复。

莫让创新半途而废

基层创新的另一类问题是做了一大堆,但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没多少。

很多创新工作是依赖领导推动的,换了一个领导也就换了一个工作思路,原来的创新很可能就不受重视了。

推动一项创新工作往往需要配置大量资源,还需要基层干部全力配合,等到创新工作步入正轨之后,基层干部只需要帮忙维持工作。然而,领导变动的往往比较快,随之而来的创新工作也更换的比较快,基层干部又得重新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落实新的创新工作,容易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一个基层干部向笔者细数了当地很多创新工作,大多数是领导一调走就不受重视了。其中有一个基层治理创新工作坚持了四五年,目前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

可见,好的创新工作持续坚持下来能够取得不错的结果,但是重形式而不注重结果的创新,却会白白辜负了基层干部的心血,留下来的问题还需要基层干部去处理。

正确看待创新工作

首先,创新要以实际需求为导向。

创新不是拍脑袋进行的,也不是越高深越好。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更好地服务群众,所以创新一定要实事求是。以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群众才会买基层干部的账,创新工作才能够更好地落实与推进,也能够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

其次,要处理好创新与作为的关系。

基层工作中的创新任务多,一个重要原因是将“创新”等同于“作为”。在这种观念下,基层工作往往会变了味道,进而也会影响基层干部的心态。

判定干部是否作为的标准较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作为的表现。一味地追求创新而忽视了本职工作,这样的创新并不是作为的表现,反而是不作为的表现。

在评判干部是否作为的时候,可以将群众意见考虑进来,多下去听听群众的心声。

最后,好的创新需要持续坚持。  

基层工作中的很多创新容易半途而废,这不仅会加重基层干部的负担,还会影响群众对政府创新的信任。

创新工作从产生到见效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能够解决问题的好创新更应该坚持和深化。好的创新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基层干部也愿意积极去落实,等到群众对这项创新工作有了稳定的预期,基层干部开展工作就会更加轻松和有效了。

基层干部是创新工作的具体落实者,但是往往很难左右创新工作的去留,所以要多倾听基层干部的真实想法,尽可能地让好的创新工作坚持下去。

作者 冷  波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

本文信息来源为 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

(2)
上一篇 2019-06-25 09:59:37
下一篇 2019-06-26 10:06:30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