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夹生干部”现象

所谓“夹生干部”,

是指那些对政策、业务、工作一知半解、敷衍塞责的人。表面上看,“夹生干部”只是不爱学习政策、不想钻研业务,工作上低标准、满足于一般化;但深层次看,这反映了当前一些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精神懈怠、不思进取,责任感缺失、使命感弱化的突出问题。

对于“夹生干部”来说,说他不懂,也不是一点儿都不懂,多少知道一些;说他懂,分内的事儿又办不明白;说他不作为,也不是不干事。“夹生干部”现象的背后,是害怕承担责任的问责恐惧感及由此带来的职业厌倦。“夹生干部”虽然不是干部队伍的主流,但其影响和危害不可小觑;“夹生干部”一知半解,必然导致其所从事的工作一塌糊涂。

破解“夹生干部”现象

“夹生干部”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大背景下,一些干部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严重偏差,他们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工作上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甚至只要不出事、宁肯不干事。另外,基层一线的干部晋升通道仍然不畅,上升空间有限,一些人由此养成“守摊子、混日子”的惰性心理,表现在工作上就是消极懈怠,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慢慢成了“夹生干部”。

治理“夹生干部”现象,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夹生干部”最大的问题是内生动力不足。一个干部,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就不可能有持久的进取心,也就不可能把事业干好。对共产党人而言,事业心、责任心与使命感,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可以抵御诱惑、战胜困难;是砥砺奋进的原动力,可以不畏艰险、一往无前。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破解“夹生干部”现象的不二法门。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帮助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为民初心,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治理“夹生干部”现象,必须增强领导干部的专业能力、专业素养和专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破解“夹生干部”一知半解的问题,必须针对他们各自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和模糊认识,督促其加强学习,不断提升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增强专业能力,提升专业素养和专业精神,着力克服其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等问题,不断提高干部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

治理“夹生干部”现象,必须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夹生干部”的本质表现是不担当、不作为,甘于平庸。破除“夹生干部”现象,必须在选人用人上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把干部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组织和群众认不认可,作为选拔干部的根本依据。更多选拔任用那些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尤其要注重选拔任用在重大斗争中经过磨砺的干部,以引导和带动更多干部到重大斗争中去经受锻炼,在风口浪尖上承担使命责任,在克难攻坚中增长胆识才干。要坚持适才适位原则,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

治理“夹生干部”现象,必须健全约束与激励相对称的制度体系。“国家大事,惟赏与罚。”赏是激励,罚是约束。唯有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夹生干部”现象。要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加强和改进干部考核工作,分清功过是非,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推动形成“勤于履责、勇于担责、敢于负责”的制度环境,让忠诚的人有更多担当的精神,让干净的人有更多干事的机会,让干事的人有更多干净的环境,让忠诚、干净、担当的人能够心无旁骛谋改革、干事业。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正确使用问责手段,防止“泛化问责”,决不能用问责代替管理、以问责推卸责任。要打破干事创业的“洗碗效应”,坚决杜绝“干事多出错多,不干事不出事”等逆惩罚、逆淘汰行为。

本文信息来源为 《大众日报》

(1)
上一篇 2019-07-18 16:24:59
下一篇 2019-07-24 10:31:09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