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数字乌托邦》

数字乌托邦》这本书让我最先想到的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巨作《乌托邦》,二者都是在其写作的当下对当时“主流文化”的反思,从而展开一个新的世界。《数字乌托邦》个人认为很适合新闻传播学子阅读,书中谈到关键词有:《控制论》、冷战、核弹、嬉皮士运动、新公社主义、迷幻药以及《全球概览》,计算机与互联网。书中出场人物有:诺伯特·维纳、麦克卢汉,巴克敏斯特,恩格尔巴特,尼葛洛庞帝,斯图尔特·布兰德,凯文·凯利。这本书精彩之处在于,把这些关键词和人物联系起来,逻辑清晰的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我们现在数字时代是怎么一步步到来的,这些似乎不相关的人和事恰恰是我们新时代的基础。

本书概括起来讲述了自二战前后以来的美国科技发展简史、思想文化发展简史与社会生活发展简史。这包括维纳、罗森布鲁斯、毕格罗等与控制论的开拓,范内瓦·布什及其影响下的硅谷,恩格尔巴特所引领的个人计算机革命,由赫尔曼·卡恩开创、皮埃尔·瓦克与和彼得·舒瓦茨在壳牌发扬光大的情景规划法,尼葛洛庞帝及其媒体实验室,以及斯图尔特·布兰德著名的《全球概览》及之后出现的WELL、GBN、《连线》所积极投身参与的反主流文化与赛博文化,前者包括嬉皮士文化、返土归田运动、迷幻摇滚文化,后者包括首次黑客大会梅西大会、黑客大讨论、虚拟社区与赛博空间大探索。你还可以把它看作是计算机游戏的真人版前传。现在为大家所熟悉的网络在线游戏,早在近半个世纪前计算机的萌芽期便有了现实版的雏形。一样讲挣取声望,一样讲协作分工,一样讲互动交流,基于兴趣与职业的社区网络成为缔造传奇的纽带。可以说他们构成了计算机游戏的思想、历史与现实基础。

其中,对于《全球概览》的解读最具有洞见。《全球概览》是一种文本的空间,在“反主流文化”,学术和技术群体之间搭建了桥梁。”一项对《全球概览》自 1968 年创刊起到 1971 年的内容和投稿者的调查结果表明,四个相互重叠的群体在《全球概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是以大学、政府、工业为基础的科技群体;二是纽约和旧金山的艺术群体;三是旧金山湾区的迷幻剂群体;最后还有 20 世纪 60 年代在美国各地兴起的嬉皮士公社。《全球概览》成为了跨学科人才的聚集地,他们逐步发展出一致的理念,“技术应该是小型的、应该支持个体意识的发展,因此应该是信息和个人的。” 这些现实中的群体写信,闲聊和推荐产品。让《全球概览》成为文本中的论坛,“当分散各处的个人和群体走到一起,用文字间或图片的方式聚在一起,彼此承认同为一个社群的成员。” 在计算机、互联网兴起之前,《全球概览》就以文本超链接的方式,文本网络的方式,让人看到超大跨学科、地域网络的存在。这引起了 PARC 实验室里艾伦·凯的注意。他在翻看《全球概览》的时候,看到了通过信息系统组织内容的可能,也觉得《全球概览》与计算机相类似,而且还是超链接信息系统。对于 PARC 实验室里的人来说,《全球概览》是概念资源,也同样是证明他们工作正当性的来源。而我们知道,PARC 实验室是现代计算机起源,它启发了乔布斯、比尔·盖茨等等人。而《全球概览》深刻地影响了乔布斯。

所以,互联网世界快速发展,这个影响当代人生活的东西,貌似横空出世,实则渊源可以追溯到初踏美洲大陆的新教徒、先验主义先驱爱默生、梭罗,长期猎人的开拓精神、麦克卢汉等思想巨人的深邃洞见与反主流文化的疾风骤雨早为其播下了萌芽的种子。梳理了这些新思想的来源和发展,更能理解近代中国的一些现象。面对外来文化,有人固步自封,闭门塞听,有人不假思索,统统拿来主义。国内互联网盛行的“山寨文化”,眼睛紧盯美国,亦步亦趋,一个美国项目刚一出来,千百个山寨项目随即上线,也不管它是否符合中国用户中国国情。须知美国人的创新也是有传承的,既不了解人家的传统又不屑于自己的传统。所以,中国没有Facebook、没有google、没有apple,但是问题不在于我们怎么去创作一个中国版Facebook,而是脚踏实地的完成我们自己的科技与文化积淀,赛博世界的基因里充满美国式的文化与狂欢,我们缺的其实是把我们自己的文化和赛博世界结合起来,而不是抛开一切融入别人的赛博世界。归结起来,中国互联网为什么只是热闹而不是繁荣,关键还是在于我们对于互联网和新技术更多的认为是工具,而不是一种文化。技术性更多的指导了我们的思想性,我们创造了一大堆有技术的产品,却没有思想的冷冷的机器。这本书最大的启发在于,指明了文化对技术的重要影响。

如何平衡技术和文化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难题。最后用一个小故事结尾,在 1995 年遗失的访谈里,主持人问乔布斯,“你是嬉皮士还是极客?”乔布斯说,“如果必须二选一的话,我肯定是嬉皮士。我所有的同事都属于嬉皮士。”

(1)
上一篇 2017-07-23 15:58:49
下一篇 2017-07-26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