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层“减负获得感”

今年是中央确定的“基层减负年”,各地精简文件、狠刹会风、规范调研、减少督查、清理政务APP和微信工作群……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基层负担,但仍有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群众对减负的“获得感”不强。

究其缘由,在于给基层减负,绝不是一道简单的减法算术题,不能仅凭简单的数字减少来衡量基层负担的减轻。那些占用基层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的“无用功”背后,既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的作风问题,还有问责、评价、激励、考核等制度的不尽完善,更有治理方式单一、治理手段落后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基层处于社会治理的关口末梢,是任务落实的一线,也是各种社会矛盾集中的前沿。随着各领域改革全面深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重心越来越向基层下移,基层干部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只有树立系统思维、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提高基层治理的实际效能,从根本上达到“为基层减负、让基层有感”的效果。

基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支撑。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些地方反映,有些上级机关在“资源下沉”上不起劲、但在“责任下移”上却很积极,乡镇基本没有执法权力,但按“属地管理”要求却必须承担主体责任;把信访、交通、消防、食品、安全生产等任务下沉到了乡镇,却没有赋予相应的财权和事权,名为层层压实责任,实则变相搞“责任甩锅”。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对各地区各部门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完善权力清单,厘清工作职责,坚决防止只讲问责、不讲服务,只压担子、不问条件,只给压力、不管保障的现象,不能让基层的“责任状”变成上级部门的“免责单”。而解决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这些具体问题,也绝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才能防止问题一再反复或衍生变异出新的花样。

“治理”一词,相比传统体制下的“管理”“管治”,更强调平等、互动和协商。最近,湘西乡村女教师李田田发文称疲于应对上级各类检查而耽误教学,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原因就在于女教师反映的情况,并非湖南永顺一地存在的问题,而是格外“真实”地戳中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感受强烈的基层负担“真相”。和李老师一样,广大基层干部绝大多数都是揣着一颗做实事、出实绩的赤子之心在工作。但基层管的面宽、干的事杂,如李老师所说的乡镇学校要忙于迎检、做材料、入户“扶贫”,一些基层单位,在做好各项基本工作的同时,还不得不疲于奔命地去完成上级层层分解下来的其他种种任务,不仅难以集中精力抓主业,还要担忧各种“一票否决”和动辄得咎的“问责”。凡此种种,自然把基层干部搞怕了、积极性搞没了。

减负效果好不好,关键看基层干部群众的评价。让基层干部心无旁骛抓好主业谋发展,这是基层减负的初衷,也是检验减负成效的标尺。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迫切需要各级党员干部扛起职责使命,奋发开拓进取。只有让基层干部体验到实实在在的减负获得感,放下包袱多干事、干成事,人民群众才能收获更多幸福感。

本文信息来源为 新华网

(0)
上一篇 2019-10-29 15:26:43
下一篇 2019-11-04 17:53:43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Cl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