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而言,良好的教育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在这里,早恋、吸毒、辍学、协助偷渡、暴力伤害等问题时有发生,而“控辍保学”“高考上线率”则成了本地一直强调却难以突破的现实难题。

那么,是什么,让良好的教育成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奢侈品”了呢?

实事求是地讲,造成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包含了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就现阶段而言,主要有以下5个原因。

(一)家庭教育薄弱。毋庸置疑,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家庭的教育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有着直接且重要的影响。受区位、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更高的犯罪率、更高的离婚率和更低的受教育水平。我到ML小学讲课时,校长告诉我,“现在的一年级学生中,有完整家庭的只有7、8个,那些‘问题家庭’中的孩子往往也更有可能成为‘问题学生’”。也许,对不少边疆地区的孩子而言,薄弱甚至是缺失的家庭教育已经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了。

(二)缺乏优秀师资。我走访了11所边疆地区中小学校,发现边疆学校的老师有2个比较明显的特征:一是比较年轻,且越是艰苦边远地区的老师越年轻。二是“一师多门”现象较为突出,即1个老师不仅要教自身所学课程,还需同时承担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为什么会这样?一是边疆地区本身难以招到专业的教师;二是市县学校“挖墙脚”让乡镇学校留不住优秀师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没有优秀的老师,何来优秀的学生?

(三)语言障碍。身处民族聚集区的少数民族孩子在上学前基本都使用本民族语言,几乎不会讲汉语。因此,“语言关”是少数民族学生在上学后所要跨越的第一个障碍。在没有学前教育的情况下,学校首先要花费不少时间精力去教少数民族孩子学说汉语。所以当内地学生在学知识的时候,边疆小学还在教这些孩子学说汉话。一定程度上,边疆的教育从一开始就落后了。

(四)硬件基础设施滞后。边疆教育与内地教育的差距不仅体现在家长意识、师资水平等“软件”上,也体现在教学、住宿和文体设施等“硬件”上。我们在11所学校的大型讲演中,只有县一中在室内进行,因为只有该校有阶梯教室可供大型讲演,其他10所学校均无此条件,某些学校甚至没有可用的音响设备。在FB中学,我们看到了中间铺了塑料草甸而跑道却依然是水泥地的运动场,因为学校没钱了,塑胶跑道因此被搁置。部分学校因教室空间不足而不能招收辖区内的学生。YB小学因宿舍不够干脆让学生就近住寄宿在亲戚家里,我的一个佤族同事家里就住着3个亲戚家过来上学的孩子。

(五)体制机制因素。有教无类,本应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内核。但实际上,不少地区却在走“分类施教”的精英路线,即把好的师资和好的生源集中到少数学校,集中资源进行重点培养。虽然这样更有可能培养出“精英学生”,但长此以往,这样只会加剧教育的“马太效应”,让多数学校成了衬托少数学校的“绿叶”。从政策设计上讲,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性和紧迫性应得到更多关切。比如,与内地不同,学前教育是边疆少数民族孩子学用汉语的重要机会,学前教育缺失可能对这些孩子的学习教育带来更为明显的不利影响。而严峻的形势却是,边疆地区的学前教育条件和入学率也往往不如内地。再如,藏、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在高考时能享受最多50分的加分政策,而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的佤、拉祜、傈僳等“直过民族”却只能享受最多20分的高考加分。从学校管理上讲,部分学校不顾本地实际,盲目照搬内地“军事化”“半封闭式”管理制度,施行家长接送、家长作业签字、禁止学生周末寄宿等管理措施,在加重家长负担的同时,也未必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当前,滞后的边疆教育是制约边疆地区发展的重要瓶颈,成了边疆地区最令人头疼的短板。边疆教育滞后问题由来已久,需在较长时间内下大力气解决。就当下而言,走出边疆教育困境可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更加注重家长教育。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整合挂包干部、驻村工作队、村组党员干部、本地大学生、优秀家庭等多方面力量,在寒暑假、开学季等时间节点,针对学生家长开展专题宣讲教育,引导学生家长重视支持孩子教育,做好表率、当好榜样。建立“问题家庭”挂包制度,每个问题家庭按一名学校教师、一名村组干部(或驻村干部)配备2名挂包责任人,做好单亲家庭、重婚家庭、有服刑人员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引导帮助工作,并将挂包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工作考核范畴。

(二)努力选配专业师资。整合“三支一扶”“特岗教师”、“东西对口支援”“紧缺急需人才引进”等现行政策,按照“学啥教啥”的原则,切实加强专业教师选配,逐步解决“一师多门”问题。按性别、民族、年龄、学历合理配置教师队伍,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加大实施优秀教师、年轻教师县内交流力度,缓解城乡师资力量失衡问题。加强在职教育培训和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支持年轻教师成长进步。妥善安置丧失任教能力的带病教师。继续压实基层任教经历作为评选高级职称的硬性条件,让优秀师资成为“公共资源”流动起来,发挥更大作用。

(三)大力普及学前教育。建议在“十四五”期间把学前教育纳入边境县(市)义务教育范畴,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儿童全覆盖接受学前教育。结合撤点并校留置校址,本着“应设尽设”的原则,以村(社区)为单位设立幼儿园,由国家财政支持少数民族幼儿就近接受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应突出汉语言教学,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幼儿汉语能力。

(四)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在继续大干快上边疆基础设施项目的背景下,怎能少了校园建设?建议把边疆乡村校园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规划重点,加快完善校园基础设施,逐步解决部分边疆学校存在的校舍紧张、文体设施老旧、教学设备老化等问题,不断优化教学设施、美化校园环境,切实让校园成为边疆地区“最好的建筑”。

(五)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坚持“让懂教育的人管教育,让能教书的人教好书”,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原则上从教师队伍中选配,打破教师职称评定“唯学历”“唯论文”倾向。加大对边疆少数民族尤其是“直过民族”的教育扶持政策,在考试加分、奖学助学、就业保障等方面出台务实举措,确保边疆学子“走得出去”“带得回来”。因地制宜优化校园管理,坚持效率原则,突出教学主业,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把师生从各类无谓的会议活动中解脱出来;优化作业管理,推进减负增效,保障师生休息休假权,更加关注师生心理健康,为学生健康成长搭建平台、留出空间。

边疆振兴离不开教育振兴。时代发展至今,边疆教育事业已大为改观,但仍有很多短板弱项需要补足,仍有很多较为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真心希望边疆教育得到更多关注支持,让良好的教育成为人人可得的“公共品”,而不再是边疆地区求得不得的“奢侈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苔花如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povertyrelief/13546.html

(8)
上一篇 2021-03-17 11:55:47
下一篇 2021-03-26 21:22:07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