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祥:让扶贫领域的感恩之心蔚然成风

知恩、感恩,一直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一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语,所蕴含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在当前的扶贫领域,党和国家大力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等投入到贫困地区,穷困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无论是一袋袋米、一桶桶油等看得见的物资,还是道路硬化、饮水安全建设、危旧房改造、通电通网络等帮扶举措,亦或广大远离家庭、远离城市的驻村扶贫工作队等扶贫干部……他们都凝聚着满满的爱心、关心、暖心,都在用心、用情、用力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只是为了同贫困群众一道摆脱贫困、战胜贫困、消灭贫困,只是为了贫困地区的群众能同全国一道迈入小康社会,只是为了小康路上不落下一户家庭、一个群众。

在这样大的帮扶力度、这样大的帮扶广度、这样大的帮扶深度背景下,当今的扶贫领域,一些群众却丢失了“感恩之心”。有的以为,扶贫是干部的事,若我不脱贫,你干部就交不了差;有的以为,一袋袋米、一桶桶油是应当得到的,你不给,我就不搭理你;有的以为,要穷就穷到底,政府好兜底,整天晒着太阳等靠要,蹲着墙根盼小康,就是不动手、不动脑、不自强;有的以争当贫困户为荣,建档立卡贫困户评议会上、低保户评议会上,为了做建档立卡贫困户、做低保户,争得不可开交,可谓“争论声、吵闹声”声声不止;有的见人就诉说自己穷,诉说自己没钱、没收入,比“任何建档立卡贫困户”都穷,任何人比自己过的都好……

可见,一些群众紧盯着扶贫的优惠,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劳而获”、“理所当然”的想法。其实,群众的脱贫致富终究需要群众依靠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来实现。任何外部的帮扶,都只是“外因”,都是短暂的,都不是根本性的。如果常怀感恩之心,善于换位思考,群众就会知道一切都来之不易,就会自立、自强、自主。那么,真正的脱贫致富、奔小康才能完全实现。

这一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唯钱看、“唯利是图”、“仇官仇富”、“盲目攀比”、“自私自利”等的不良现象。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不断减少甚至杜绝社会“戾气”,树立新时代新风尚是破解这一顽疾的良药,是打开这一桎梏的金钥匙。在不断发展经济、不断深入开展扶贫、不断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时代新风,不断让群众“脑袋子”也“鼓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当然,我们也要不断改进扶贫的方式方法,给贫困群众带去实实在在的帮扶,处理好贫困群众和非贫困群众之间的关系。例如前不久媒体所报道的某县危旧房改造工程,出现漏雨、透风、未完工等问题,这样的帮扶,不但没帮群众解决住房稳固的问题,反而带来不便。这种不实的帮扶措施、帮扶思想,值得扶贫干部反思,并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引以为鉴,切实以扎实的工作、良好的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今天中国的精准脱贫,无论广度、力度、深度,放眼寰宇,绝无仅有。一切都来之不易,无论贫困户亦或非贫困户,让我们一切携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知党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让扶贫灵越的感恩之心蔚然成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周国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povertyrelief/2284.html

(17)
上一篇 2018-07-09 22:48:49
下一篇 2018-07-16 04:42:12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