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轻干部设计“晋升路线图”时,都在想什么……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数篇关于年轻干部的培养、任用的评论文章。其中有两篇内容都谈到年轻干部的成长要依靠自身的努力,而非“自我设计”。

然而,在当下并不是所有年轻干部都能做到勤勤恳恳、甘于奉献。一些年轻干部热衷于搞“自我设计”之路,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今天,给大家扒一扒,这些年轻干部在“自我设计”时的三个想法,领导干部要警惕!

想法一:“曲线救国”

长期以来,许多干部心里总想“往上走”。然而,有些“一心向上”的人,却“心甘情愿”跑到基层去了——不过他们不是真的扎根基层,而是找到了一条“先下去、再上来”的“曲线救国”模式,“假装在基层”!

下到基层的那些镀金干部,心态虽略有不同,但都是在寻求下一步升迁的“跳板”——

一种是主动镀金,以求走终南捷径。随着国家强化了在选拔任用干部中“重基层”的导向,一些干部想通过此路快速升迁。但他们没有沉下心做事,而是热衷搞“短平快”项目,希望以最快速度拿出“政绩”给上级部门看。

一种是被动镀金,等待惯例安排。各地对支援基层的干部在升迁时有照顾,一些在原单位不被重用的干部,就以试一试的心态下去锻炼。不管做不做事,只要混了经历,就等着组织按惯例进行安排。

在这两种心态作用下,镀金干部大多逃避基层、逃避群众。有的当“走读干部”,基本不住在乡镇;有的提出各种要求,给基层增加负担;有的到任之后就“蛰伏”起来,面对矛盾不敢担当,不惹事也不干事,天天数日子等着顺利返回……

这种“先下再上”的曲线模式,属于“打着制度的牌子,钻了制度的空子”,颇具隐蔽性。

想法二:干一点事就想着“回报”

当下,有的干部醉心于“晋升路线图”,干一点事就想着“回报”,刚刚提拔就琢磨“再上一个台阶。

例如,在某县采访一些扶贫干部时,有的干部满腹牢骚:没摘帽时干部要保持稳定,现在摘了帽,该好好“论功行赏”了吧,怎么还不提拔我?

这些干部自认为在脱贫攻坚一线立下了“汗马功劳”,组织上就该马上对自己“加官进爵”,往小了说,“付出就要有回报”的世俗心理是典型的功利主义,折射这类干部人生站位太低,格局太小。往大了讲,这是“官念”错位、党性弱化的表现。

基于这样的偏差和错位,这类干部一开始就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干事只是手段,做官才是目的,一边干事一边盯着“位子”、想着“帽子”,把个人权柄和名利得失看得太重,所谓“业绩”也只当成“论功行赏”的“筹码”。

想法三:“这山望着那山高”

这类干部在“自我设计”时,会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想法,总感觉单位“庙小”、岗位“屈才”,干工作三心二意、心猿意马,把每一个岗位都当跳板、把每一个职务的任职时间都算计好、每一“班车”都想赶上,干事沉不下心,跑关系、走门子倒是挺上心,今天在这个领导那套近乎,明天又和那个领导联络感情,自己的本职工作却抛在九霄云外。

还有一些年轻干部出了学校门又进机关门,对新任职岗位“几个月热度”一过,得了“不适应症”,对于自己屁股下的“马”总是咋看咋不顺眼,总觉得换一匹“马”来骑才是正确的选择,于是,想跳槽成了一种“瘾”,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这山望着那山高,是吃不得苦也好,还是贪慕虚荣也罢,是畏难心理作怪也好,还是攀比心理作祟也罢,从小处说是缺乏敬业精神,说大了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这个“总开关”出了问题。

当然,不搞自我设计并不是说年轻干部就不应该上进。追求上进与自我设计的区别,就在于真正的上进者,从来都不是为一己之私而精于算计的人,他们除了踏实做事、勤勉工作,也会主动把个人发展与党和国家事业、群众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

现实生活并不存在这样一种“公式”:只要我们在一端输入自己的才智,另一端就马上会得出“升迁”“嘉奖”的结果。随着干部培养选拔机制的日益健全完善,那些“但行好事,不问前程”的优秀年轻干部必将脱颖而出、大量涌现。

最后,提醒各位领导干部,自身努力不等于自我设计,材质疏松的“速生树”终究长不高,爱抄近路的人终究走不远。

本文信息来源为 微信公众号“人民论坛网”

(2)
上一篇 2018-07-31 01:33:33
下一篇 2018-08-03 20:32:57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