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二威:新时代维度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成效,问题与出路 ——以富源县营上镇迤茂村为考察对象

人居环境,是指与人类生产生活聚居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范围,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主要场所[1]。清华大学的吴良镛先生指出,人居环境由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自然系统和支撑系统组成[2]。因此,作为衡量农村生产生活质量重要指标的人居环境是村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环境、非物质环境的综合体,既包括公共基础设施、住房条件等有形环境,也涵盖医疗教育水平、文化服务水平等无形环境[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标准可以有高有低,但最起码要给村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改善,改变农村许多地方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的脏乱差状况。”[4]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描绘了一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美好蓝图,并明确要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2017年11月,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三年行动方案》指出,到2020年,要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作为十九大之后的第一次深改组会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议题紧随脱贫攻坚,这突显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战略性要务。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三年行动计划,为未来的工作明确了主攻方向和目标。

本文即是在阐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意义的基础上,以笔者所实地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富源县营上镇迤茂村为个案调研了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一系列可行性较强的对策建议。

一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意义

俗话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党中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顺应农村发展新形势所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好这项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村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5]

(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就广大农村地区而言,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表现为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成为制约村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因素;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已不仅仅是物质文化方面,对美好人居环境的需要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落实新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农村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打造村民幸福美好家园的重要举措。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既可为广大农村群众身体健康、生活更加便利提供保障,也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环境基础,对于提高农民生活居住质量、加快推进实现其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步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十九大报告提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能为乡村振兴带来多重红利。一是有利于从源头上攻克农村贫困难题。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技术人才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促进资金、技术、智力等资源向农村流动;吸引更多的医疗、教育人才到农村去,全面提升农村的医疗、教育水平。二是有利于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这就要求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抓好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工程。三是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城乡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有助于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加快形成城乡互补、工农互促、共同繁荣、全面融合的新型城乡关系。四是有利于发展绿色生态乡村旅游。打造一批田园观光类、民宿度假类、农业体验类、民俗风情类等特色鲜明的主题园区和旅游名村,可以助推旅游服务业成为加快农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生态文明建设因而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报告特别指出要强化土壤污染管控修复,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人居环境改善行动,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可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二 迤茂村改善人居环境的实践

(一)务实之举:迤茂村改善人居环境的成效

富源县营上镇迤茂村位于滇东北乌蒙山区,海拔1720米,距镇政府2.5公里,国土面积3.5 平方公里,下辖8个村小组、村民708户2906人,村党总支下设7个村小组党支部,耕地面积1320亩,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玉米、烤烟、蚕豆等传统农业及外出务工、养殖家畜为主,现有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2户497人,贫困发生率达17%,属于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度贫困村。

十八大以来,迤茂村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不懈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改善”的新要求,在云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的全力支持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遵循“建成新村寨、发展新产业、过上新生活、形成新环境、实现新发展”[6]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以配套完善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公共厕所、环境亮化、水利工程、文化体育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等为重点,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据统计,迤茂村自2016年以来通过多方筹措资金的途径,已铺设水泥路30多公里(村小组内道路主干道均已实现硬化),配置垃圾专用箱30个、垃圾运送车2辆、太阳能路灯70盏,实施饮水及河道治理项目8个,新建行政村级公厕1座、卫生室1个、行政村级活动场所1个、村小组活动场所4个、农家书屋1个,加固维修或拆除重建9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危房,绘制美化入村主干道墙面标语及图画17处。[7]

通过近几年的奋力攻坚,迤茂村村民的环卫意识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人居环境综合改善工作正实现向“由硬件到软件、由外到内、由点到面、由强制到自觉”的转变,初步实现了“视野所及范围内较少出现白色垃圾”的工作目标。总体来看,全村人居环境面貌改观明显,生态环境变化较大,党群关系更加融洽,推动了“人的新农村”与“物的新农村”齐头并进。

1.村委会重视明显提高。迤茂村委会高度重视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将此项工作定位为名片工程。在改善人居环境工作的过程中,适时成立了人居环境及河长制推行工作领导小组,深入研究并制定了《迤茂村环境卫生治理村规民约》、《迤茂村道路管护制度》、《迤茂村委会公共场所卫生间(公厕)建设实施方案》、《迤茂村委会村内道路硬化实施方案》、《迤茂村委会垃圾收集、清运、保洁、收费管理制度》、《迤茂村环卫组清扫保洁制度》、《美化亮化整村推进项目方案》等一些系列文件,在人、财、物方面积极协调整合,做到了经常过问、主动调度,营造了全村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2.群众参与度明显增加。改善人居环境如果没有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仅仅依靠干部推动肯定是搞不好的。在人居环境改善过程中,迤茂村将发动群众作为核心要务来抓,主动开动头脑开展形态多样的宣传活动:一是村组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进村入户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二是各村组采取“小奖励、大评比”形式,动员村民参与到户与户、组与组之间的评比活动中,并将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奖惩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

3.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几年以来的人居环境综合改善工作,迤茂村的生态环境改观明显。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村民房前屋后变整洁了。多数时间进入迤茂村范围,都能给人以较为清爽干净的感觉。

(二)现实之忧:迤茂村改善人居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虽然迤茂村的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脏乱差”现象仍时有发生。“畜禽散养、柴草乱堆、杂物乱放、垃圾乱倒”等问题不时冒出,如村组主道上禽畜四处散走、垃圾桶周围废弃物乱堆,严重影响了迤茂村的村容村貌。其次,部分公共基础设施资源使用率仍较低。虽然迤茂村陆续配备了垃圾箱、保洁运输车等设备,但由于缺乏契合实际的运营管护机制,使得部分村组内的环境基础设施建好后便成了“晒太阳”工程,从而导致了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再次,资金保障力度仍难以到位。虽然迤茂村每年都能从政府获得资金项目支持,但与实际需要间仍有较大差距,这使得该村的公共卫生厕所、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难以足量配套建设,进而导致垃圾处理率、自来水普及率等远低于城市水平。最后,部分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改善的热情仍不高。一些村民受生活习惯影响对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所造成的环境影响缺乏认识,对设置相关设施的行为不能充分理解,参与度较低。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根源有:第一,部分村民文明意识不够强。一方面,由于缺少环保知识,认识不到环境污染的深层次危害性和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缺乏停止环境污染的内生动力,导致随意丢弃废弃物的行为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由于积习难改,使得其面对环境改善时会出现抵触情绪,加大了改善人居环境工作的难度。第二,部分村组干部认识不到位。一些村组干部对解决村民温饱、加快发展经济问题比较重视,但匮乏可持续发展理念,忽视环保工作,存在着先发展后治污的错误观点。第三,后续运行经费保障力度有待加强。在迤茂村改善人居环境过程中,通常只支持硬件建设和设备采购,但在设施运行维护、卫生保洁等环节上尚存在较大资金缺口,个别村组仍时有垃圾不能有效清理、急需的基础设备缺少等问题发生。第四,保障监管体系不健全。尽管迤茂村近年来不断加大改善人居环境力度,还建立了一些综合治理制度,但总体而言并没有形成良性长效工作机制,比如环保监管较为滞后,环境规划和监测没有实施,相关人员职责不够明确、管理未成体系、工作统筹协调力度不够。

三 破解之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议

迤茂村在改善人居环境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当下我国各地基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中的普遍共性问题。新时代背景下,要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切实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得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由政府牵头、各部门联动,齐抓共管,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从问题源头入手。据此,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足功夫:

  • 培养村民自治理念

英国学者英格尔斯认为,公民由于缺乏赋予各项国家制度以真正生命力的现代心理基础,又或运用和实施各项国家制度的人思想、心理、态度等各方面还没有向先进的现代观转型,那么畸形或失败是必然结局。[8]同样,良性的村民自治观念对于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会产生重大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现村民自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范围的事务大都由村民自治解决,既能减少国家解决农村问题的成本,彰显出村民的主人翁地位,也有助于规避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因此,必须继续采取措施加快培育健康的村民自治观念和村民的主人翁思想,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村务决策中来。尤其是党员同志要强化党员意识,主动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运用“一事一议”决策机制,完善人居环境公示制度,带领村民加强人居环境建设,提高生活质量,改进生活方式。[9]

  • 拓宽投融资渠道

当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主要依靠行政拨款,这极大地迟滞了相关工作的开展。为此,应拓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投融资机制。一是要明晰财政资金的转移支付方式,加强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力度,以确保专款专用。二是要将改善人居环境与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结合起来使用,把生态农业项目摆在首位;同时,各级财政要带动村民向生态农业领域投资,不断扩大农村环保治理的资金来源。三是要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投融资机制;充分培育及引导市场,利用经济手段,鼓励不同投资主体以积极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中来。

  • 调动村民主动性

改善人居环境必须得把广大村民群众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积极参与。为此,可以组织村民到人居环境优美的村庄现场参观感受一下生活在其中是何种感觉,一旦他们的心灵受到触动,就会从要我参与改善转变为我要参与改善。这样的话,改善人居环境的工作就会变得更为主动。同时,还应注意创新激励机制以助推村民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改善。

  • 完善管护长效机制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个长期过程,需要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要鼓励市场化、专业化建设和管护运行,采取有偿卫生保洁服务,健全保洁收费工作运转等机制。支持村组及农村的“工匠”带头人承接村内道路、环境改善等涉农工程项目。实行包村责任制,把改善人居环境列入干部考核中。通过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不断完善村规民约等方式规范村民行为。同时,还要积极探索监管机制,固定卫生监督保洁员,对发现有反弹现象的必须及时指出并责令整改。

  •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由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受益主体是村民,引导他们转变观念,不断增强保护人居环境的责任感以及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培育其形成关心环境卫生的良好风尚就显得尤为重要[10]。在这方面,身边的先进典型最具感召力说服力。要通过广播、网络、电视、标语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引导激励力度,营造浓厚氛围,强化舆论环境,以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达到“一个典型激活一片带动一批”的效果。

  • 合理规划资源配置

按照“就近接管、相邻联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切实加强设施配套改造工作的指导。逐步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制度,提升垃圾分类收运能力和分类质量。组织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制定分类试点工作方案,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广泛培训动员,适当购置湿垃圾收运车,投放分类垃圾桶,逐步实现干湿分类处置。

四 余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但不可否认,当前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农村人居环境的总体水平确实仍然较低,在环境卫生、公共设施和居住条件等方面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害村民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做出部署:要以污水治理、农村垃圾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强化各种举措,整合各种资源,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近期,第四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也于不久前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部署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各项任务。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村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11]

作者:金二威,男,云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驻富源县营上镇迤茂村扶贫工作队队员

注释:

[1]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2]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的探索》,《规划师》2001年第6期,第5-8页。

[3] 赵培芳、李玉萍、姚晓磊,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8期,第782页。

[4] 《人民日报》2018年2月6日第9版。

[5] 节选自《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三年行动方案》。

[6] 参见http://yn.people.com.cn/n2/2016/1214/c378439-29460105.html

[7] 此处数据均来源于迤茂村所藏的户档村档材料。

[8] 朱寅茸,《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路径研究》,湖南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9] 摘选自《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三年行动方案》。

[10] 蒋淑玲、王宏波,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农业经济》2010年第5期,第32页。

[11] 李慧,让广大村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农业农村村民》2018年第5期,第10页。

参考文献:

1.刘军,《新农村人居环境与村庄规划丛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研究进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3.张晓丽、白煜、贾蕾、路国彬,浅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年第4期。

4.段懿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研究——以河南滑县为例》,郑州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

5.刘中元,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新思考,《农业经济》2016年第2期。

6.邓福康、肖振憾、陈小芳、王淑霞,皖北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现状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7.赵霞,农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及对策——以京冀农村地区为例,《河北学刊》2016年第1期。

8.何乐,《图们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延边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

9.陈丽华,论农村生态污染与村民的环境权意识——对广东省部分农村的调查报告,《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10.于法稳、侯效敏、赫信波,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现状与对策,《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金二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povertyrelief/2476.html

(26)
上一篇 2018-08-03 20:32:57
下一篇 2018-08-06 23:37:11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