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写好教育扶贫“奋进之笔”需处理好四个关系

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基层开展扶贫工作以来,走访了一些学校,观察了许多贫困家庭的学生,深刻感受到教育对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意义。结合实际,推进新时代教育扶贫、写好教育精准扶贫“奋进之笔”要正确处理好几对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扶智与扶志的关系。近年来,教育扶贫力度持续加大,贫困地区教师和学生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但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素质性贫困开始凸显,部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既存在“贫困光荣”的错误认识,也存在因贫自卑的消极倾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统筹扶智与扶志,在推进教育均衡中不能让贫困学生感觉到差别和歧视。上江镇新建完小以乡村学校少年宫为载体,突破教学班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课外兴趣小组开展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贫困学生融入集体、学在一起、玩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要通过奖补结合、榜样带动、潜能开发等方式稳定增强贫困学生的志气和信心,通过心理疏导和学习辅导解决学困生、特教生问题,夯实智力帮扶的基础。上江镇大练地完小在庆“六一”活动中融入“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通过“小手拉大手”、开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知荣明耻。培育贫困学子“弱鸟先飞”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成为教育扶贫的受益者、励志者。

二是要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落实教育扶贫以来,贫困地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校园基础设施设备明显改善。但学校建设与人民期待、扶贫开发还不相适应,要推动软件与硬件形成合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突出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以争做“四有”好老师推进贫困地区教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实践体验参与等方式提高用硬件的自觉;通过校本研修、观摩教学、远程同步等方式提高用硬件的能力。云南省教育厅驻村工作队帮扶上江镇11所乡村完小构建“异地同步云课堂”,通过开齐开足课程加大教学设备的建管用力度,提升薄弱学科教学水平;协调“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等公益项目为上江镇乡村教师开展体验式培训。要突出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持续不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动校园文化活动常态化,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体活动、形式多样的师生社会实践、格调高雅的宣传文化氛围、务实管用的校园管理制度,把贫困地区学校建设成贫困学生的精神家园和乡村振兴的精神高地。

三是要处理好规范与特色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教育现代化,这是教育扶贫的目标要求,也是贫困地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内在规范。这一规范过程要遵循教育规律,稳步推进贫困地区教育体系的转化提升,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防止外部不利因素的颠覆性冲击。校园建设不仅是千篇一律,更要百花齐放。要推动教育扶贫与教育特色相衔接,让学生既学到走出大山的本领,又不失振兴乡村的初心。上江镇龙潭完小以绿色为理念,保护生态、就地取材、师生动手,在大山深处打造处处是花、满眼皆绿的校园文化。在民族地区,要运用汉语和民族语言“双语”教学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广工作,保护好民族文化,使教育现代化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相互促进。云南省教育厅驻村工作队“双语”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与村级完小合作,将“推普”和脱贫攻坚、基层党建结合起来。贫困地区发展教育要立足实际,把发展基础教育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推动产学研教一体化,以产促研、以学促教、产教融合,培养产业致富的能手,这也是教育扶贫的特色。

四是要处理好行业扶贫与社会扶贫的关系。决战脱贫攻坚以来,许多地区和帮扶干部发起了教育基金、众筹帮扶、物资捐赠等做法,这是构建大扶贫格局的积极有益探索,在教育扶贫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但应该看到,社会扶贫侧重于关注个体和部分群体,行业扶贫则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根本上要让适龄人口都接受教育。要积极担起主体责任,建设好各学段相互衔接的畅通的教育扶贫主渠道。云南省教育厅驻村工作队把控辍保学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抓住开学前重要节点,把教育扶贫政策宣传列入日常工作清单;着力解决“两后生”问题,精准帮扶想上学的学生有学上。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坚持“一生一案”,把校园建成学生喜爱、群众受益的地方,推动教育教学覆盖全体适龄青少年儿童、惠及更多贫困人口。同时要整合好社会帮扶资源,探索社会扶贫与行业扶贫相互支持的做法,形成家庭支持、学校支撑、社会资助,困有所扶、学有所教、学有所成的教育扶贫良性发展链,实现学校和社会有机连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教育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打赢新时代教育扶贫攻坚战,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问题导向和全面协调,奋力写好教育精准扶贫奋进之笔,推进贫困地区教育扶贫与教育优先发展同频共振,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王 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povertyrelief/2549.html

(9)
上一篇 2018-08-14 20:55:55
下一篇 2018-08-16 00:01:04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