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祥: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群众与非贫困群众的心理研究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真贫、真脱贫,小康路上,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为此,全党全国全社会坚持大扶贫格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大力帮扶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农村贫困群众与非贫困群众心理也发生了一些新动向,值得我们加以研究。

一些非贫困户的“羡慕、嫉妒、恨”、“争当贫困户”与“不公平感”心理。脱贫政策、帮扶措施,意味着某种“好处”与“收益”。尤其是精准扶贫下,这些“好处”与“收益”直接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除了普惠性政策外,非贫困户则不享有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精准帮扶政策。无论是相关帮扶物资(比如一带米、一桶油等等),还是精准扶贫政策(比如建档立卡贫困户所享受的健康扶贫政策、低保等等),非贫困户都“享受”不到。在相关扶贫工作会议上,非贫困户表面争当贫困户,其实质是在争其背后的“好处”与“收益”。因此,在一些地方,非贫困户普遍产生“嫉妒”心理,对其没有“享受”到优惠的扶贫政策和扶贫干部表示不满意,“羡慕、嫉妒、恨”建档立卡贫困户。

另外,非贫困户大多勤劳肯干,凭借自身努力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当他们看到一些“好吃懒做”的贫困户,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房子修好了、环境改善了、收入增加了。这种“不劳而获”的不公平感,在非贫困户的心中油然而生。

一些贫困户的“不愿意脱贫”、“等、靠、要”心理。根据“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政策,一些贫困户已经达到脱贫的标准。然而,有的不愿意失去扶贫的“好处”与“收益”,“不愿意脱贫”。在扶贫干部统计贫困群众收入时,他们故意隐瞒;询问贫困群众困难时,他们争相诉苦说难,表示这也困难那也困难,可谓“处处困难、无所不难”……就是不愿意脱贫,就是要“吃低保”。

贫困群众中,除了因灾因病因残疾等客观原因致贫外,许多群众之所以贫困是因为懒惰。在“不劳动”、“不付出”的情况下,精准扶贫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好处”与“收益”。这样的情况更是助长了其“不劳而获”的心理。“要穷穷到底,政府好兜底”,反映的就是这样的情形。因此,扶贫干部入户,他们要看看有没有带油带米;危旧房改造,他们要新房、要全额补贴;扶贫干部动员发展,他们表示“没钱”,就是“不想干”……“蹲着墙根等靠要、晒着太阳盼小康”的现象可谓不少见。

此外,也存在一些朴素、勤劳、善良、公道正派的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一些非贫困户支持扶贫政策,认为贫困户因为贫穷得到帮扶是应该的,他们希望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也有一些贫困户,借助党和国家的精准扶贫,坚持自力更生、辛勤劳作,实现了脱贫。为此,他们感恩党、感恩政府,心理充满阳光和希望。

精准扶贫背景下,我们要直面贫困群众和非贫困群众复杂的心理新变化,研究采取针对性措施,化解不合理心理动态,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同时,继续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升所有群众的幸福感与满意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周国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povertyrelief/2917.html

(10)
上一篇 2018-09-13 22:29:32
下一篇 2018-09-16 19:53:55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