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一核、七小、三有”结硕果——湖南省沩山乡脱贫攻坚实践调研纪实

       居沩山不易,“千山万山朝沩山,身在沩山不见山。”出长沙市区向西,山路蜿蜒盘旋,一百多公里路程,足足3个多小时。因受大山阻隔,五年前湖南省沩山乡人均耕地不足1亩,收入不足千元,一直是长沙扶贫开发的重点乡镇。五年后的沩山乡,变化天翻地覆。2017年,沩山乡470户贫困户、1552人,人均收入过万元,基本实现了户户稳定脱贫。

      扶贫不易,可持续脱贫更难。但宁乡市沩山乡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基层党建引领,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优势;同时,创新脱贫攻坚新机制,使扶贫干部由“要我扶贫”向“我要扶贫”、贫困群众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使“扶贫”与“脱贫”形成合力,积极实践,探索出“一核引领,七小措施,三有结果”的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新思路。

      “一核引领”,发挥党建核心作用

      “以人民为中心”,“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习近平总书记这么说,那么,沩山乡又是怎么做的呢?

       一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方针,要求做有执行力的干部。沩山乡是这么要求干部的,始终坚持以群众的利益诉求为中心,扶贫干部的绩效由群众说了算,强化责任担当。党委夜校学习勤,流动讲习所讲得火,群众议论热得很。

       严格践行市委群众工作“不耍滑、不耍赖、不耍痞”要求,主动公开“三承诺”:坚持为民、务实、善诚、笃行的沩山信念;答应就做到、承诺就兑现;对于历史遗留问题,不推诿不推责。比如,沩山风景区前期大规模开发中遗留的问题多,时间长,成因复杂,解决起来很是棘手。为了避免伤害群众利益,乡党委安排专人外调,通过从档案中找证据、从经手人中摸线索、从村组干部中找旁证……,逐一核实,处理,问题清零。坚持在一线调处纠纷,在一线解决问题,在群众前坪后院召开“板凳会议”、“圆桌会议”,在山间地头临时召开“现场会议”,夯实一线群众基础。

       向群众纳言,群众的事同群众商量着办,让群众满意。最西部沩山干部平时都住机关,党委提倡“干部的时间不仅是自己的,更是人民的”,倡导“三夜”:即夜访夜谈夜宿。在夜访到84岁老书记刘夕璜家时,他谏言:“党要管党,一年要开几次生活会,共同商议精准扶贫,贫困原因不找准,帮扶措施不对头,群众无法如期实现脱贫!”去年底沩山冰冻21天,1月28日,黎国君像往常一样摸黑走访,龚伯对踏雪而来的干部感叹,“我家因病致贫,让政府的领导在雪夜这样惦记着,我们全家有信心打倒贫困”在沩山走访后,黎国君对同行的干部讲,“祖塔村的贫困群众怎么样了?还是得去看看才行!”于是一行几人,压着厚厚的积雪,延着崎岖的山路向祖塔村最不放心的房屋挪去。

       让群众把干部当成知心人。对于涉法涉诉问题,党政干部主动上门,请律师说法,请邻居说理,甚至彻夜长谈。综治办主任深有感触地说:“有些事,多听老百姓说,心里就有数,问题就好解决。”

        二是分村连片,发挥基层党组织“支点”作用。对照当前的短板,由全体党政领导带队,分村连片,精心指导村(社区)32个党小组开好党小组(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乡党政领导班子、全乡5个党总支和18个党支部,就党员干部“情怀够不够、工作实不实、效果好不好”,深刻进行党性分析,深入查摆剖析问题,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从思想层面不断提高认识

       结合“三会一课”制度的落实,组织党员干部主动认领联系精准扶贫户等,每月一总结一汇报,逐步引导党小组及党员发挥识贫、攻坚、脱贫工作中的作用。

       积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全乡各党支部带领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百姓巡河”、“义务植树”、“冬季铲雪”、“危改帮工”、“产业指导”、“环境清扫”等主题党日活动80余次,各个党支部凝聚和带领党员积极参与全乡各项中心工作、服务群众的作用进一步彰显。

       三是激励基层党员干部模范带动。近年来,多家后盾单位在沩山扶贫用心用情用力,为我们做好了示范。工作中,我们始终以领导班子的率先垂范来带动干部、党员的深入实践。班子成员走进贫困户家中话计划、话增收;深入信访户家中同吃住、增感情;汛期一线蹲守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具体问题中将班子成员会议开进党小组、群众屋场,用实际行动为干部、党员做好示范,典型带动。

       七十四岁老支书陈正云在党小组会上,给乡村干部和小组党员解读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的新内涵;七十八岁的老书记高怡枚为年轻党员讲述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和“中国方案”,堪称党史的“活地图”;机关老党员姜立初网格包干18户贫困户,早晚穿梭在各个户子家中,积极与后盾单位商量,与帮扶支部对接,及时解决了多个就学、就医、住房的大问题。

       打造“两学一做”党员教育实践基地,党员义务种植,收成全部提供给孤寡老人、精准扶贫户等特殊群体;通过开展党小组流动讲习所,结合微信交流平台,定期传达党中央各项政策和精神,适时发布乡村畜禽退养、百姓巡河、环境治理、精准扶贫等工作号召,传递精准扶贫“小故事”,组织“微信一元捐”、“微心愿”等活动,广大党员深受触动、纷纷参与。

     “七小”举措,强党基固民本

       在脱贫攻坚中树立小情怀、改善小环境、运用小举措、提供小服务、帮扶小算账、讲述小故事、构建小格局。

       沩山乡有这样一群人,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他们忙碌于田间地头,穿梭于农家小院,访民情、办实事、谋发展、惠民生……与群众日夜奋战,一步一个脚印,凝聚成一股促发展、奔小康的强大力量。

       一是树立“小情怀”。沩山党建创导“四有四更有”,即有格局更有情怀,有载体更有行动,有艰辛更有业绩,有党员更有群众。群众工作的三个层次引申出老办法解决新问题,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领导干部,更应该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运用群众智慧,动用群众力量,解决群众问题;思想层面,潜移默化,塑造精准扶贫价值观。

       推行“四乘四”模式,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干部主动做,工作既精又准。一是用“四个一”精准识贫,二是用“四个到位”来实现个性化帮扶,三是用“四个保障”来支撑重点攻坚,四是用“四个突出”来助推脱贫致富。

       二是改善“小环境”。近年来,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使沩山乡农村生态环境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分别获评“全国卫生乡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中华环境优秀奖”。

       以乡内五条主干道为轴线,以治脏、治乱、治差、治违、统一风格为重点,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强力清整乱源现象。清理乡村干道沿线1384户房前屋后卫生死角,整治道路秩序,拆除主公路沿线垃圾池,新增垃圾桶1200只;处理无主狗434只,疫苗注射率达100%;退出20户存在一定环境污染源的养殖大户。

       持续推进“绿色家园行动”,植树33912棵,栽植小苗55万株,撒播花种子790斤,绿化裸露地块4566平方米、黄祖沩公路和沩水河沿线617户庭院,加大沩水源头生态保护力度,推进沩水河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实现了风貌田园化、庭院洁美化、村风和美化。

       景区游客由十年前的不足万人,增长至2017年的42万人。“现在每月两千多元的收入,虽然谈不上富足,却也解决了我们全家的生活困难,还不用背井离乡去打工。”在中惠旅沩山温泉山庄工作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黄月中深有感触。老公行动不便,两个小孩读书,自己又没有一技之长,自从沩山开始发展旅游,建起了星级酒店,她的就业问题也得到解决。

       三是运用“小举措”。十问清单精准识贫一户不落一个不少、十类措施个性帮扶、十大活动重点攻坚,自主就业结合就业指导与服务,以智力扶贫突破就业屏障,以及“25112”助学活动,选择多样化,补齐脱贫攻坚的短板。

      “两业一助”强增收,因村制宜、因户施策,着力发展“茶旅果药菜、鱼牛羊兔蜂”十大扶贫小微产业,每户至少2个,短中长期结合,成立八大产业协会;实施“1521”工程为基础的中期就业扶贫,联合长沙市社团开展爱心“仓库”、城乡手牵手、旅游+为内容的短期爱心助跑活动,号召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主体(全员)参与;除了产业扶贫、物质帮扶外,更注重从意识形态层面引领,改变老百姓的心理认知,通过党员群众义务宣传宣讲工作组等方式,使党的好政策深入人心,使许多脱贫致富的好方法能被贫困群众学以致用。

       近三年来,持续开展“夜宿农家把账算,心系扶贫如绣花”活动,与群众同坐一凳、同住一屋、同唠一嗑,已成为沩山乡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沩山乡党组织的这个好传统,“四部曲”让群众享有了充分的自主权。

       每年从大年初一开始,沩山乡干部、党小组长和众多普通党员纷纷到贫困户、失独老人、计生困难家庭等群体走访,按收入来源分类管理、分类施策,分为兜底户、重点产业发展户、就业家庭、其他户四类。谋划黄桃、板栗、高山泉水鱼、蜜蜂、茶等产业发展,探讨避暑农家小院、特色养殖等个性化增收良策。

       各村根据实际组建了党员、学生、老人、妇女等志愿者团队,帮助困难户摘茶、种菜、砌屋、拌禾、除草、挖药材,流动党员想方设法为在家的脱贫户介绍就业、参与“微心愿”。

       发展小微产业送培训,全乡82.5%的家庭有小微产业;贫困家庭就业供岗位递信息,就业率达83.2%,户均就业增收达1万元以上;乡“25112”扶贫助学资助贫困家庭学生347人,发放乡助学金57.8万元,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幸福满意是追求。爱心家庭对接帮扶的张再兴一家,小孩每年2万多元的学杂费全部有了着落,精神病妻子恢复正常;步行15公里,往返7小时,送4只鸭子,只为感谢干部帮扶的76岁老人喻雪军;群众自发树起100多面写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红旗;79岁老书记高怡枚新时期的“老”党课···扶贫路上,留下了一个个脚印,一面面锦旗,一阵阵掌声。

       四是提供“小服务”。民之所想,政之所向。根据长沙“最多跑一次”改革,沩山乡完成了“只上一张网、只看一张表、只进一个厅、最多跑一次”的制度设置和软硬件配套,承接下放权限160项,另264项由乡镇指导完成,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以群众工作为基石,干群联动,提升脱贫质量。始终将全乡470户1552人的问题作为最中心的问题,将一对一帮扶长效化、实效化。服务上门,做到发展有后劲。

        通过送黄桃树苗、上门嫁接板栗树,并邀请农技专家上门开展黄桃、板栗、养蜂、养鸡等种养植技术培训,提升贫困户产业发展能力,全乡82.5%的家庭发展小微产业;为贫困家庭就业提供岗位信息,就业率达83.2%,户均就业增收达1万元以上。应急解困,做到困难有帮手。当贫困群众遇到生活应急难题时,总在第一时间提供帮助。特别是后盾单位帮扶队员在张玉珍就医、方志文兄弟就学、张花秀、高注初住房、龚必吾发展产业等方面应急应点,真正为贫困户解急解难,让贫困群众真正的将帮扶责任人当亲人。

       五是帮扶“小算账”。夜宿农家把账算,心系扶贫如绣花。笔笔收入、次次帮扶、点点滴灌、处处真情,栩栩如生,均见于《扶贫手册》。夜宿农家,既踏实交流,更解决实际问题,用绣花功夫制定增收计划、具体措施,狠抓落实,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百姓真心点赞。

       六是讲述“小故事”。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小故事,都是一段成长轨迹;每位参与干部都能融入百姓心中,同群众一起弹出动人旋律。从帮扶到事到帮扶到心,从常常聊聊到住到老百姓家里,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从替我做主到我要做主,从“跟着走”到“主动跑”。

       七是构建“小格局”。政府主动作为,以自主开发的乡级精准扶贫系统进行动态管理。得到省市县乡四级政府及部门的助力支持,特别是后盾单位,比如:长沙市委组织部、湖南湘江新区、长沙市财政局、宁乡市农商银行、交运局、城管局、民宗局等单位,以及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中建五局、湖南粮食集团、湖南龙骧集团、湖南投资集团、长沙银行、长沙市燃气实业有限公司、思科智创、道和生态家、刘沩农业等企业组织。

       通过省内外公益平台,积极推进各项公益活动。比如,精准扶贫一元捐、扶贫互助资金、网络募捐、微信捐款。联合宁乡公益联盟、牵手爱心驿站、好父母、萌习团、天涯义工等专业组织,策划组织公益徒步、中美青年领袖夏令营、筑巢行动、伙伴计划等活动,增强群众凝聚力,营造以贫困家庭为主体的群众参与、互帮互助、相互探讨产业发展致富经验的友好氛围。小朋友们,则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分享,个个争当小义工、小导游。 

       “三有”标准考核基层党组织绩效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基层党组织引领脱贫攻坚的绩效在哪?沩山乡从干部素质提升、团队建设、集体经济发展等三个方面,对全乡5个党总支、18个党支部、32个党小组进行考核。

       一是重视党员干部个人素质提升,锻造一支有魄力的干部队伍。基层党组织是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落实精准扶贫、团结动员群众的战斗堡垒,围绕建设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着力建强配优党支部领导班子,让党的旗帜在脱贫攻坚阵地上高高飘扬。数年来,始终坚持党员(干部)联户,帮助每一户精准扶贫户制定一对一增收计划,实现一户一策,每户都有帮扶措施、增收产业。 

       沩山社区党支部下设8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44人。通过上党课、搞培训、外出交流学习、民主生活会等方式,提升党员综合素质和带领群众脱贫攻坚能力,建立一支学习型的村组党员干部队伍,使党支部在维护地方稳定、精准扶贫、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等工作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陈石平53岁,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为因病,其妻在2012年因癌症花费20多万元,于2014年底过世,导致负债20万元,由党员陈泽光进行结对帮扶。根据陈石平人少土多的实际情况,陈泽光耐心指导其家庭发展小微产业,一是积极帮助联系炎羽茶叶公司进行帮扶支持,改良茶园4亩,二是种植玉竹2亩,魔芋和辣椒共2亩,2017年收入5万多元。

       二是优秀的基层党组织,增强了群众凝聚力 。2017年为7月,宁乡祖塔村救人英雄群体被中央文明办评为“见义勇为中国好人”。

       2017年6月22日至7月初,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湖南宁乡遭遇严重自然灾害。7月1日,宁乡县沩山乡祖塔村59岁村民周爱香(女),因泥石流被自家倒塌房屋掩埋。村干部杨明元和伍国强得知消息后,立即前往事故发生点。途中,遇到严从良、伍华荣、李定强等人,大家一同赶往王家湾组,他们也是第一批赶到现场救援的人。同时,该村的党员干部和群众,纷纷从不同的地方赶往事发地点,自发参与救援行动。不料遭遇二次泥石流,参与救援的村民撤离不及,遭到泥石流掩埋和冲击。从二次泥石流中最先脱险的村民们,不顾安危,又在齐腰深的泥浆中继续开展救援,齐心协力,又扯又拉,从死神手中抢救出一个个幸存者。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就在他们参与救援的时候,第二波巨大的泥石流以毁天灭地的力量再次袭来......。何望林、严国生、周立生、李国军、王楚钦、严卫连、伍华荣、姜成良等8人献出生命,10余名党员干部、群众身受重伤和不同程度的轻伤。

       在宁乡市委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公安、卫计、交通等多部门赶赴现场救援。沩山乡第一时间为每户遇难者家庭筹集救急资金4万元,理赔居民人身死亡巨灾保险10万元;党政班子成员包户日夜陪9个最悲痛的家庭度过最艰难的时刻。

       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沩山乡绵用力久为功。从省会长沙市请来心理咨询专家,对灾难幸存者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重塑群众信心,从精神上给他们以鼓励和希望。同时,将此次洪灾损失惨重的13户群众通过简易程序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做到因户施策。

       把集镇上最好的黄金地段作为灾后重建集居点,按照市补贴政策全倒户补贴8万元/户,再加进度奖励3000元/户,迅速完成了26户房屋受灾户房屋重建工作,另有9户入住千手爱心大屋。

       通过产业帮扶让祖塔王家湾泥石流救援幸存人员王建等人享受种植补贴和免息贷款,流转土地100亩打造黄桃种植基地。

       乡村干部连续3个月走访群众,开展“一问四讲”。高位截肢的救人者严存良安装了价值8万元的假肢,一趟趟去到遇难兄弟家中,告诉他们的母亲:“以后请把我当儿子看。”黎国君几十个日夜都泡在祖塔群众家中,到每个因灾死亡或受伤的户子家上门不下30次,常可听到群众说:“冒事也想跟黎书记发个信息,他已成了我们最信任的亲人。”

       三是打造有活力的集体经济,保持可持续脱贫能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能够引领和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致富,提供就业岗位保障收入,能够保障无力脱贫的群众得到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和物质支持,从而提高收入,走上共同富裕道路。

       沩水源村支部成员为选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召集全体党员、群众开大会,逐组收集群众意见,综合上级部门的指导建议,立下拔掉“穷根”的誓言,大力实施土地流转,通过由村委统一承包土地经营权,对农村土地进行整合,通过转租的形式流转到农业合作社,发展特色水果、蔬菜种植,使得农民空闲土地实现稳定收入。目前,全村已发展3家专业合作社、5家农家乐、15户家庭民宿、3个水果基地、3个蔬菜基地,2017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8万元,2018年将达20万元,2019年可达60万元,2020年近百万元。

       沩山乡将各村固定资产进行优化管理,合理利用原有村部等闲置资产,吸引民宿产业投资,将村部作为民宿酒店改造。同时,迅速完善农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给每个村(社区)分配2个新建门面,方便该村农产品仓储和交易。

作者:张敏,华声在线精准扶贫频道总监,湖南省扶贫办扶贫观察员

本文信息来源为 中国扶贫网

(1)
上一篇 2018-12-16 23:54:09
下一篇 2018-12-18 22:36:29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