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汉”变勤搬“穷窝”,再硬的骨头也熬不过真情实意

“山高坡陡赖石喀,漏水跑肥力白花;土浅挂破好犁头,巧妇无水难当家。”这句顺口溜曾是曲靖市罗平县老厂乡发新村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今年3月,罗谦被曲靖市纪委选派到发新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该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8户399人,脱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这让罗谦深感肩上“压力山大”。

为了快速转变角色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罗谦脚踏实地、虚心求教,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以“白加黑、5+2”的工作模式开展帮扶工作。在风里雨里、昏暗的手电筒照明中,踏着泥泞的山路走村串户搞调查,与村民倾心交谈、倾听群众的诉求,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

带领群众搬“穷窝”,做好百姓“贴心人”

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也是“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但再硬的骨头也熬不过真情实意。走进发新村德克村小组,如今一栋栋漂亮的新居镶嵌在青山绿林间,村里的水泥路干净整洁,各家各户门前的小菜园内时令蔬菜长势正旺。

据了解,曾经的德克村有村民49户225人,由于地处高寒山区、自然环境恶劣,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为了让德克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罗平县委县政府决定对该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但整村“搬家”在农村是天大的事,村民长期形成的故土情结、搬迁后的生活问题等,成为了落实搬迁工作的“阻力”。

为了让村民们早日住进干净整洁的新房,罗谦多次深入群众家中,通过做思想工作和宣讲政策等方式,积极帮助搬迁群众打消了疑虑。“村里人的故土情结很重,为了说服他们同意搬迁,我们驻村队员和村干部多次挨家挨户的去落实。”罗谦说,后来在各级帮扶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德克村群众终于搬进了新家,生产生活品质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扶持产业促增收,村里“懒汉”变勤快

“以前家里的地种包谷每年只有800多元的收入,如今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流转给合作社种植丹参,每亩能分红800多元、土地流转费有900多元,在种植基地里打工又有2000多元的收入,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走进老厂乡丹参种植基地,发新村村民刘勇宽边查看丹参长势,边笑着对记者说。

“懒汉”变勤搬“穷窝”,再硬的骨头也熬不过真情实意

到底要不要入股丹参种植,曾经的刘勇宽为此十分犹豫。据了解,刘勇宽家有5口人,过去的主要经济来源靠外出务工、种植玉米等,全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为了打消刘勇宽的顾虑,罗谦多次上门帮他算清致富账。后来在罗谦的极力劝说下,刘勇宽以试试看的心态将土地入股到合作社,并选择就近到基地里打工。如今他家住上了新房、买了摩托车,也逐渐走上了致富路。

无独有偶!大补母朵村村民刘开华,曾是村里出了名的“懒汉”,因为懒惰导致了贫穷,妻子也离家出走了,独自一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生活。为激发刘开华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罗谦详细了解和分析了他家的实际情况,想尽全力帮他实现脱贫致富,可多次上门都被刘开华拒绝了。但罗谦没有放弃,与其他队员和村干部一起,最终还是做通了刘开华的思想工作。

“政府给我建起了安居房、孩子看病可以报销,还安排我到烟站里打工。感谢政府、感谢你,也谢谢所有的帮扶队员。”刘开华拉着罗谦的手激动地说到。如今的刘开华,每天早出晚归的,用心打理好种植的庄稼,他也不再是村民眼中的“懒汉”了。

如今走进发新村,一排排新建的安居房格外醒目、修葺加固的民居错落有致、水泥路延伸到了村村寨寨……在曲靖市纪委、各级帮扶队员和干部以及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村里的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巨大的提升,脱贫致富的路子也越走越宽了。

(3)
上一篇 2018-12-28 21:03:16
下一篇 2018-12-29 00:24:44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