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龙陵大地唱响文化扶贫“好声音” 非遗“引爆”夜经济

保山市龙陵县,龙江乡的“稻花鱼节”、碧寨乡的“山歌节”、勐糯镇的傣家“泼水节”、木城乡的彝族香堂人“火把节”……一系列活动精彩纷呈,吸引了国内外游客。近年来,龙陵县在推动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同时,走出一条以文化、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打造绿色生态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路子。

农家乐拓宽致富路

在位于松山主峰下的“国刚私房菜馆”,一正两厢的院子干净清爽,杨国刚正在厨房里忙进忙出。“我儿子带着20多个游客上松山游览了,要到店里吃中午饭。近几年来,随着松山旅游热我全家吃上了‘旅游饭’。平时来就餐的游客不断,节假日顾客盈门,钞票赚得潇洒。”杨国刚喜滋滋地说。

腊勐镇把大垭口移民新村列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以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开发建设为依托,以农耕文化和抗战文化为载体,着力打造旅游服务与高原特色农业相融合、生态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升人文品位,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涵。

保山龙陵大地唱响文化扶贫“好声音” 非遗“引爆”夜经济

据大垭口社区党总支书记杨善陶介绍,利用松山3A级景区的“地利”,依托旅游龙头企业,当地打造了抗战文化与乡村民俗文化相融合的旅游品牌,村民们红红火火地发展起了乡村旅游。“不能让群众守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贫困下去,要让文化遗产动起来,活起来。”杨善陶说。

如今,全村有农家乐8家,“草根导游”10多名,50多户经营旅游商品、副食品、饮食等;300多户村民(贫困户160余户),瞄准游客的“后备厢”发展种养加工业,拓宽了致富路子。

按照建设规划,当地共整合财政“一事一议”项目、省级新农村重点村项目、危房改造等建设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及自筹306.36万元,实施了大垭口移民新村、黄家水井和杞木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建成了小广场、抗战文化长廊、民间抗战物收藏馆、诗碑、景观园等10多个景点,实现了“景区含村庄、村庄亦景区”的定位。

非遗“引爆”夜经济

保山龙陵大地唱响文化扶贫“好声音” 非遗“引爆”夜经济

香气四溢的泡鲁达、醇香的泼水粑粑、诱人食欲的火焙牛干巴……各式各样的傣家特色风味小吃摆满了满园香烧烤店的餐桌。

勐糯镇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依托域内深厚的新石器原始遗存文化、民族民间文化、抗战文化,发挥“一江”(怒江)、“一山”(江中山)、“一址”(大花石新石器遗址)、“一洞”(仙人洞)、“一湖”(大小海湿地)、“一果”(褚橙)、“一园”(民族风情体验园)的人文自然优势,着力发展生态民俗旅游产业。同时,在集镇闹市区建起了绿色生态餐饮(烧烤)一条街,着力培植夜经济。

县政协副主席、镇党委书记范荣武告诉记者,在深挖勐糯民族民间文化内涵、以“文化+”模式搭建传统技艺传承展示平台的基础上,高效整合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等要素资源,围绕“吃住游娱”等要素,用产业化思维推动“文旅农”深度融合发展,从而推进当地脱贫攻坚进程。

保山龙陵大地唱响文化扶贫“好声音” 非遗“引爆”夜经济

当地扶持了20余名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起了剪纸、刺绣、染织、民族乐器制作、篾编、傣味饮食等家庭作坊30多个,将产品在作坊或摆摊设点出售。这些农家艺术沙龙吸引了一大批艺术爱好者。游客可以亲手烹饪傣家小吃,学习剪纸、篾编、织锦等,过把工匠“瘾”。

勐糯有织机100多台,能工巧匠200余名,她们用机梭编织着憧憬。一米傣锦80元左右,一个筒帕(挎包)30元上下,是走俏市场的旅游商品。当地农户靠着这些非遗文化产品,借着乡村旅游的契机,逐渐开启了新生活。

本文信息来源为 微信关注公众号“云南扶贫热线”

(3)
上一篇 2019-01-07 17:17:09
下一篇 2019-01-08 17:52:59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