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危房变新房 订单农业增收入 致富路越走越宽

34栋白族民居依山而建,沿着洱鹤线西赤坡顺坡而上,宽阔的柏油路通往家家户户,周边绿树掩映,村前土地刚刚播种上甜脆豌豆、白芸豆,村后半山坡,还有集中搭建的牲畜棚........如今的云南省大理州洱源牛街乡福和北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一派美丽宜居新农村景象。

谁曾想到,3年前村中道路不通,住地经常渗水、滑坡,院心、围墙有局部下沉且有明显裂痕的贫困村,如今会变成这般模样。

以地易地 34户村民搬新家

2016年2月,福和北村七组、八组村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全村搬迁至洱鹤线西赤坡上,村中34户191位村民,大部分都住上了2层高、平均占地130㎡的新房。搬迁后的福和北村,村前耕地成片,村后牲畜棚牛羊成群,山中耕种传统农作物的旱地,距离村落仅2公里距离,村民们生活、生产变得十分方便。

洱源:危房变新房 订单农业增收入 致富路越走越宽

回想起村中3年来的变化,在福和北村八组居住了36年的罗瑞福,如同做梦一样。

在他的记忆里,从前通往村子的道路均是不足两米的土路,村中大部分是土坯房,那时候从家中到镇上21公里的距离,坐拖拉机要2小时左右才到,孩子们上学要走40分钟山路才能坐车,房屋凌乱、道路不通、设施简陋、人畜混住,是这个村子常见的光景。

自从村子被纳入易地搬迁的行列后,罗瑞福与村民在驻村工作队的指导帮助下成立起建房理事会,通过统一选址、抱团建房、亲友帮建等形式,建造起了新住宅。经过10个月努力,34栋风格明显、厨卫入户、人畜分离、通风向阳、方便生产与生活的新房,在赤西坡安然矗立。曾经的危房通过土地转换,变成了村民们的耕地,而村民地段较好的耕地,则变成了村民们安居乐业的新宅。

通过3年建设,村中的基础设施、供排水、用电、绿化亮化彩绘、牲畜集中养殖点、活动广场活动室均已建设完成,许多经济条件不错的村民,还将自己的新家装修成古韵盎然的“雅苑”。

政策互补 建新房仅花7万元

当初建房时,罗瑞福共花了20万左右,除去政府建房补贴与亲友帮建的成本,他仅花了7万元左右,就将房屋建好并完成装修,这以前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

洱源:危房变新房 订单农业增收入 致富路越走越宽

搬进新家后,罗瑞福根据自家经济情况,将二楼率先装修了起来,在一家5口人精心设计下,二楼变成了三室一厅格局的住宅,搭配一些日常生活家具,宽敞明亮且极具生活气息。为了方便老人、孩子及日常生活,罗瑞福还特意把一楼未装修的房间规划出来,厨房、电视厅、卫生间、杂物仓库均有。

谈起今年计划,罗瑞福笑称:“二楼装修好后,今年的首要目标就是装修一楼,等年底存够钱就开始动工,这样我们的新家就全面竣工了。”在村中,和罗瑞福家情况相同,经济情况有待提高的村民还有很多,房屋建设完毕后,他们大多选择先将二楼装修好住进去,等到有一定经济基础后,再装修一楼住房。

洱源县牛街乡福和村党总支书记杨吉昆表示,当初易地搬迁时,34户易地搬迁户均得到了不同程度建房补贴。

订单农业 家庭收入年年递增

搬迁完毕后,罗瑞福妻子在驻村工作队员的引导和鼓励下,通过一系列技能培训及业务指导,已经在广州一处手电筒厂打工,而罗瑞福则留在家中照顾孩子与父亲,种起了洋芋、荷兰豆、白芸豆及甜脆豌豆等农作物。

洱源:危房变新房 订单农业增收入 致富路越走越宽

在“支部+企业+农户”模式的引领下,福和村正从曾经的单一传统种植,转变为传统农业与订单农业混种的新模式,罗瑞福现在种植的荷兰豆、白芸豆及甜脆豌豆,便是近几年来村子与企业发展的新兴订单农业。

中午刚吃过饭,趁着孩子在家中休息,罗瑞福来到离家800米距离的甜脆豌豆种植地里,查看豆苗情况并给豆苗灌水,小心翼翼地照看仅几厘米高的豆苗。

看着眼前的田地,罗瑞福说:“这些豆苗前个两个星期以前才种下地,现在长势不错,等6月份全部采摘完毕后,3亩左右的甜脆豌豆,能为全家增加1万多元收入,到了6月荷兰豆播种下地,成熟采摘完又是一笔可观收入。”

从前,罗瑞福家一直种植洋芋、玉米等传统作物,每年收入仅2万元左右,自从2017年村中引进玉溪澄江恒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种植订单后,罗瑞福及村民们在技术指导员的示范下,种起了荷兰豆、白芸豆等订单农作物,荷兰豆成熟时,企业会按照6元每公斤的合同价收购,保证每户亩产在4000元以上,并解决销售问题。

截止到2018年底,村中种植荷兰豆合同农户已达到140多户,面积约270亩,产值达120万元。

脱贫致富 户均收入9万元

今年,罗瑞福家中的14亩耕地,除了传统农作物外,还种上了2亩荷兰豆、4.5亩白芸豆以及3亩甜脆豌豆。他初步算了笔帐,今年家中农作物收入大概在5万元,加上妻子外出打工收入,全家经济收入有望破9万元大关,相比前几年全家2万多元的收入,经济状况好了很多。

洱源:危房变新房 订单农业增收入 致富路越走越宽

福和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杨子赣说:“除现在引入的荷兰豆、白芸豆等订单农业外,传统农作物洋芋早在2016年便与企业签订,采取订单方式扶持种植,村民们种植的“丽薯六号”种薯远销德宏、怒江等地,户均能增收8000多元。”

目前,福和村村民们外出务工收入加上订单农业、传统种植、中草药、养殖牲畜等收入,搬迁点户均收已达到9万元左右。今年,村中除了引进甜脆豌豆进行订单农业种植外,村中群众还计划申报种植650亩荷兰豆,预计产值在300万元左右。

2016年底,福和村正式退出贫困村,真正成为一个逐渐发展壮大的美丽宜居新农村,如今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有3户8人,全村贫困发生率为0.51%,村民们的日子正越过越好。

培育新产业 让脱贫道路越走越宽

经县级申请、州市初审、省级核查、公示公告、国家专项评估检查等程序,云南省15个县(市)退出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在这批名单中,洱源县赫然在列。

对此,洱源县委副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总队长龚飞表示,洱源县虽然已经脱贫摘帽,但仍有不足存在,针对脱贫攻坚上的短板,洱源县委、县政府将积极投入到脱贫攻坚整改工作中。脱贫摘帽后,洱源依旧还有脱贫任务,目前全县还有8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县委、县政府将以他们为焦点,安排好脱贫节奏,在巩固脱贫成效的同时,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

龚飞说,在接下来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洱源县委、县政府将积极培育新产业,努力引导村民消除固有观念,把传统产业做好的同时,开拓创新,扶持新产业,树立农户自主致富意识,坚定农户信心,激发农户内生动力,逐渐改善农户认知,带动农户发展高原特色产业的积极性,让他们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让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效的道路越走越宽。

以福和村为例,去年福和村大力发展电商产业结合高原特色农业,将村中特色产品紫玉萝做成品牌,从电商的角度做到精准扶贫,针对电商对村中产量少的农特产单品进行帮扶,效果十分突出,据电商统计,去年洱源县全县紫玉萝的销售额已达到2550多万元。

目前,洱源县2016年度1475人搬迁任务已全部完成,28个搬迁安置点全部完工,320套安置房全部竣工,1475人搬迁人口全部入住,入住率达到100%。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在2018年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后,洱源县搬迁的1475人中在国办大数据平台标注核定为已脱贫的人口1458人,累计脱贫率为98.85%,仅有4户17人尚未脱贫,已实现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的目标。

本文信息来源为 微信公众号“云南扶贫热线”

(1)
上一篇 2019-04-25 10:18:15
下一篇 2019-04-26 21:39:36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