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帮实扶暖民心,“志智”双扶铲除贫困滋生土壤

云岭四月,在被称作“滇省众山之母”的雪邦山,点点冰雪昭示草木正在蔓发、春山愈加可望。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马登镇玉龙村,当地干部群众感受不到一丝寒意,为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尤其是保证孩子上学受教育,推行“志智”双扶铲除贫困滋生土壤,确保每个贫困家庭学生均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建立资助长效机制,促进贫困学生成长成才

当谈及教育帮扶,观音甸自然村贫困户李五妹之子、中国地质大学2018级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高宗昊充满感激。“因为我家经济比较困难,学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幸得到了云南省扶贫办的帮助,为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发放3000元的精准扶贫教育助学金,让我更加顺利的读大学,感谢他们。”高宗昊说到。

据了解,李五妹家的贫困源于其丈夫因病去世,留下了高宗昊和正在就读云南师范大学二年级的姐姐。几年来,“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信念,始终支撑着这个农村妇女。她辛勤耕种7.22亩贫瘠的土地,虽享受低保扶持,但2018年的家庭纯收入仅9850元,目前尚未脱贫。

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资助贫困学生是帮助有学龄子女贫困家庭精准脱贫的重要措施。在玉龙村的191户792人贫困人口中,就有162名孩子正接受教育,虽说他们都享受资助扶持,但对于部分贫困家庭而言,也会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从而增加精准脱贫的难度。

针对帮扶村因学致贫的突出情况,云南省扶贫办通过干部职工捐款等方式筹集资金,建立精准扶贫教育助学金长效机制,对就读普高、中职、专科、本科的学生分别给予每人1000、1500、2000和3000元不等的资助,提升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在2017年和2018年,为玉龙村(含太平、玉华)109名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发放补助17.35万元。

家中创办幼儿园,不让农村儿童错过学前教育

真帮实扶暖民心,“志智”双扶铲除贫困滋生土壤

以前在先生邑、观音甸等自然村,村民们要护送孩子到两公里以外的幼儿园,风吹雨淋、天寒地冻,每天两个来回还得花费不少时间。当了解到村内幼儿入园难的情况,已脱贫人口张亚珊于2018年9月毅然放弃在深圳发展的机会回到了观音甸,将住房一楼改成教室,以每生每月100元的保育费招收20名儿童,让他们与其他地区的孩子一道幸福起跑、茁壮成长。

据张亚珊介绍,目前村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家里老人的农活也很重,如果家门口没有幼儿园,很多孩子的幼年时光可能是光着脚丫、跟在大孩子身后在村里晃荡,对于父母均外出的“双留守”儿童,情况可能还会更糟糕。同时,张亚珊也希望国家能尽快出台政策,奖励和支持普惠的民办幼儿园,补齐农村学前教育村级“短板”,让农村儿童真正享受到一个阳光的人生起点。

自强诚信感党恩,坚决斩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

“我们应当相信群众、相信党,这是两条基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也做不成了。”家住先生邑自然村、今年66岁的李作三,时刻警示自己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并教育子孙们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2015年,李作三的儿子因病去世,儿媳经不起悲痛和家庭重负悄然离家出走,只留下1岁和5岁的两个孤儿。在得知情况后,驻村工作队按程序将其“强行”识别为贫困户,但李作三却多次反映,自己还有劳动能力。通过精准帮扶,李作三家在2018年实现总收入4.7万元,日子变得越来越好过。

真帮实扶暖民心,“志智”双扶铲除贫困滋生土壤

每当询问生活现状和发展意愿,李作三不谈疾难困苦,口中总是不断重复“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工作队、感谢你们”等话语。“本来不想给党和政府添麻烦,但我心中始终放不下孙子孙女,况且老伴也67岁了。希望党、政府和好心人能把孩子们抚养好、读好书,我们老俩口也就没啥遗憾了!”李作三老人勉为其难地跟工作队员们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李作三年仅9岁的孙子不仅会帮爷爷奶奶做家务,还会呵护妹妹,学习成绩也非常优异。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_学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povertyrelief/5830.html

(1)
上一篇 2019-04-29 17:00:09
下一篇 2019-04-30 23:26:37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