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名篾匠,就藏在鹤庆的这个小山村里

200名篾匠,就藏在鹤庆的这个小山村里
200名篾匠,就藏在鹤庆的这个小山村里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黄坪镇河西村,翠绿的竹林随处可见。竹林围绕着村庄,蔓延成一片片竹海。这儿的竹子种类繁多,有赤竹、龙竹、大金竹等,是建筑和竹编的上佳材料。

河西村的竹编手工艺质量远近闻名,洱源、剑川等地群众都来订购,远的可销到昆明、四川等地。如果你走在路上,看到哪一家房屋旁边有着一片竹林,那么这家十有八九有一个篾匠。

河西村篾匠最具代表性的要数田心、母家营、团树村三个自然村。“我们这里的人特别勤快,农忙的时候白天干农活,晚上回来编篾子;农闲的时候只要有订单,就天天在家编篾子。我们这儿的篾匠至少有两百多个!”河西村党总支书记李胜红说。

200名篾匠,就藏在鹤庆的这个小山村里

一把钳子,一把剪刀,一根蔑针,一把蔑刀,这就是一个篾匠的“编蔑四宝”。

编织竹器在我国是门古老的手艺,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篾匠的基本功包括: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编织是一门辛苦的细活,一根完整的竹子,需要不断对剖变成极细的篾片及篾丝,然后通过篾匠的一双巧手,或编或织或拉或穿,才能编织出精巧、牢固、耐用的各种篾制品。

“砍竹要问摇三姐,花蔑要问寸三娘。”砍竹有讲究,选竹子的时候得用力摇一摇看一看这根竹子质量怎么样,花蔑的时候要一寸一寸往前送,剖出来的篾片才能粗细均匀。团树村61岁的李春华是篾匠世家,他小的时候就在父亲旁边打下手,父亲要求十分严格,这也就造就了李春华的一双巧手。李春华说:“有一句老话说的好,天干饿不死手艺人,很多乡亲们都来我这学手艺,我都很耐心的教,希望乡亲们多一门谋生的手艺。”

200名篾匠,就藏在鹤庆的这个小山村里
200名篾匠,就藏在鹤庆的这个小山村里
200名篾匠,就藏在鹤庆的这个小山村里

河西村母家营建档立卡户。62岁的王合生是残障人士,平时靠儿子和儿媳妇照顾。镇、村干部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他有编竹子制品的手艺后,为他制订了精准的脱贫方案,调动了他的积极性。儿子砍来竹子,王合生认真劈竹、晾晒,他用心认认真真地编制竹制品,竹制品编好后,就会有人来收购拿到集市上去卖。“我腿脚不灵便,无法从事重体力活,平常就在家编编篾子。有人会直接来收购,每个月也有几百元的收入,补贴一点家用。”王合生喜滋滋地介绍道。

200名篾匠,就藏在鹤庆的这个小山村里
200名篾匠,就藏在鹤庆的这个小山村里
200名篾匠,就藏在鹤庆的这个小山村里

66岁的李永昌是河西村母家营的编竹大户。年轻的时候,李永昌刚开始学的是做鞋,后来在街上看到篾匠在街上边卖边编,看着篾匠手指飞舞间,一件精美别致的竹编制品就逐渐成型了,李永昌被深深的吸引了。后来,他对编篾子的喜爱便一发不可收拾,这一编就是二十九年。

“无论什么样的竹制品,只要有样品拿过来,我看看就能编出来。”李永昌自己砍竹子,自己拉回家,自己编织,自己拉到集市去卖,“虽然我读书少,但是我知道一个道理,要致富靠自己。我孩子也孝顺,他们叫我在家好好休息,但是我闲不住,每天不编点东西我难受。”

田心村的建档立卡户汪学文因为妻子腿脚不便,孙子读书也需要有人照顾,所以汪学文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出远门外出务工。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汪学文就每天在家里编篾子,一到赶集的时候就去卖,渐渐的名气起来了,很多人都找到他订购。

200名篾匠,就藏在鹤庆的这个小山村里

这样的故事在河西村还有很多,他们不等不靠不懈怠,用传统手工技艺谋生的同时坚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这些手工竹编,可与河西村党总支书记李胜红联系
电话:13577236559

(3)
上一篇 2019-06-21 10:48:38
下一篇 2019-06-22 16:08:49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Cl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