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杰:遍访贫困户杂记

为密切干群联系,提高群众对驻村队员满意度,进一步发挥驻村工作队作用,跟着驻村工作队对全村180余户建档立卡户进行了遍访,认门、攀谈、填表、下一家。

大多数农户热情招呼、积极配合,但也出现了一些让人心里不舒服的事情:比如走访人抱着尽快完成任务的心态,变着花样简化问卷内容,不愿在农户家多待一分钟;比如贫困户不如实介绍家庭情况,尽拣自己的难处说,毫无愧色;比如有的贫困户嫌走访频次太高备受打扰,直接将工作队员拒之门外。

调查表只是一个媒介,走访贵在倾听和用心,新队员以此熟悉村情贫情民情,工作队以此宣传政策引导思想观念转变。没有目的的走访成了一种形式主义,不解决实际问题,容易失信于民,提高的恰恰是贫困户对驻村队员的不满意度。

由于缺少针对性地惩罚措施和道德约束,哭穷的成本很低,通过诉说自己的难处可能会得到一些利益,得不到也没什么影响,加之个别不负责任的帮扶人采取简单粗暴“给钱给物”的帮扶方式,一定程度加剧了贫困户间“越说穷越有照顾”的不良攀比风气。

以上两种情况的存在,导致贫困问题无法得到根本性解决,贫困户更加依赖“哭穷得利”,工作队员不知道怎么帮扶,到农户家里也待不住,干群关系越来越不正常,如此恶性循环,驻村帮扶工作毫无希望和成效可言。

而归根到底,还是贫困的问题。农户没有钱,再小的利益也变着法子去争取,生存面前放下尊严、放下道德。于是出现不赡养父母,老人有苦无处说;得不到实在的好处,开始嫌驻村工作队烦。村委会没有钱,村干部领着微薄的工资无法全心全意工作,个别村委会甚至出现长期无人值守;缺少资金支持,无法发展村集体经济,无法完善公共设施建设,无法照顾特殊困难群体,更别说支持驻村工作队,他们也许满是想法和激情却有力使不出。

“发展集体经济,把蛋糕做大”才是贫困村发展的持续动力。挂职所在乡镇的另一个村,通过充分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发展集体经济,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良性发展循环。最早村里通过引入企业投资建成建材市场,将农户门面出租,每户得到租金,提供就业岗位,解决50岁以上群众没地方打工的问题,另外村委会和村小组每年获取管理协调费作为集体资金。该村集体经济壮大之后,探索产业发展之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挖掘当地特色,积极发展花卉种植、苹果基地、祖氏滇绣等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力。

物质层面得到保障,他们开始自发治理村庄。成立村民议事委员会,坚持村务“一事一议”,对重大决策事项进行民主决策,接受群众监督,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不断提高决策的规范化、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把矛盾纠纷作为突破口,建立以无职党员为主体,老干部、老党员、村干部和有威信的村民代表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积极开展矛盾化解工作,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乡亲邻里关系和睦,乡村和谐发展。

群众是最实在的,如果没有解决实际存在的家庭困难问题,即使驻村队员跑断腿、说破嘴皮,他们的满意度总是有限。而要村干部有干劲、愿意干事,最大的动力在于他们干事的同时能富起来。发展集体经济、把蛋糕做大,推动村庄发展进入良性发展循环,才是驻村工作队帮扶最有效的方式。

鉴于农村基层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以及基层干部旧思维的惯性和惰性,如何迈出推动改变的第一步,是每个驻村工作队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驻村队员发挥作用的最好机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王志杰,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povertyrelief/6613.html

(15)
上一篇 2019-07-01 15:06:21
下一篇 2019-07-02 20:47:25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