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贫困户变护林员,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实现双赢

“十三五”以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真正将符合条件的“无法外出、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地转化为生态护林员,实现了林草生态保护脱贫攻坚工作的双赢。

截至目前,全州共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5202人,管护森林资源面积521.73万亩,年人均管护报酬8000~10000元,2.34万名贫困人口因此实现稳定脱贫。同时,实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防,责有人担”,极大地促进了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改善了生态环境。

红河:贫困户变护林员,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实现双赢
生态护林员庞朝明和他管护的2000亩美丽山林

拿护林年薪 发展林下产业

“我当生态护林员一年有8000多元的收人。”50岁的赵存云是泸西县三塘乡李子箐村村民,女儿发生车祸后,家庭因此陷入贫困。如今,赵存云每天早晚巡山,看护林子,女儿也有了政府发放的医疗扶助资金,一家人的生活比从前好了许多。“我还种了300亩洋芋,精心管理的话收入也会有所增加,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赵存云脸带笑意地说到。

据了解,红河州生态护林员大多是因病或因自身动力不足致贫人员,这些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3200元以下。担任生态护林员后,每人一年可获得护林不低于8000元、不高于1万元的工资收入。与此同时,通过发展林下产业,真正实现一人护林、全家脱贫。

建水县普雄乡七棵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孙家昌成为生态护林员后,在管护千余亩生态林的同时,通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租让了5亩土地给专业合作社,种上了苹果树。自此,幸福生活从梦想变为现实。

红河:贫困户变护林员,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实现双赢

孙家昌一家人除了每年地租收入3000元外,两口子每年在基地打工能收入4万元。在苹果基地,孙家昌一家还采取林粮间种的方式,以短养长,种植辣椒、生姜、花生、南瓜等农作物,加上分红,年收入15000元。几项收入加起来,他一家4口人年人均收入达到1.45万元,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走上了“小康路”。

化解生态与生存的矛盾

当然,生态护林员一年光靠拿8000多元的劳务补贴还不够,只有发展了产业有了固定收入,才是长久之计。红河州通过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渠道、发放管护补助费、引导发展种植养殖业等多项措施,实现生态与扶贫双赢的同时,确保贫困百姓脱贫不返贫。

石屏县异龙镇阿希者村的特困户许坚乔一家在2016年以前家庭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在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实施中,许坚乔加入了阿希者红桃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出租土地、参与合作社生产经营、种植红桃等,各项年收入之和已在12万元以上,彻底甩掉了“贫困帽子”。

据了解,目前红河州13县市都成立了林农专业合作社,总数达384个,全州有36733户贫困户已优先加入合作社,每户每年纯收入确保在3000元以上。

红河:贫困户变护林员,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实现双赢
羊肚菌基地
红河:贫困户变护林员,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实现双赢
林下养蜂

同时,为提高生态护林员的“造血”功能,红河州林草局先后为生态护林员举办了130多期(次)种植养殖业培训班,每个生态护林员都掌握了2至3门林下种植养殖技术。在如今红河州贫困地区特别是南部深度贫困山区,种魔芋搞养殖、采菌子、开办林家乐、种植草果、药材和蔬菜等林下经济模式正将生态和生存的矛盾化于无形。

本文信息来源为 微信公众号“云南扶贫热线”

(2)
上一篇 2019-07-02 23:22:33
下一篇 2019-07-04 15:55:53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