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在驻村工作中磨砺锤炼,从“外来人”变为群众的“知心人”

“刚下村那会儿,工作的难度超出我的预料。”西安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派驻怒江秋那桶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姚聪学坦言,事无巨细的扶贫工作一度让他无从下手。“但经过半年多的磨砺和锤炼,我完成了从‘国企员工’到‘第一书记’的角色转变。”

怒江:在驻村工作中磨砺锤炼,从“外来人”变为群众的“知心人”
秋那桶村下辖的雾里村

让各村组产业发展步入正轨

秋那桶村隶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是云南西北部最后一个行政村,属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中的深度贫困村。

“刚进村那会,为掌握整体贫困情况,我们迅速走遍了秋那桶村的10个村民小组,访贫困、挖穷根,查找村里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存在的短板问题。”姚学聪介绍,在深入了解秋那桶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驻村工作队协助村“两委”做好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规划、年度计划,积极向挂联单位反映帮扶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帮助村民解决更多的实际困难。

怒江:在驻村工作中磨砺锤炼,从“外来人”变为群众的“知心人”
姚聪学(右二)在群众家里了解情况

从去年入村到现在,在姚聪学的带领下,雾里自然村的旅游发展规划已经进入省级帮扶工程,各村小组的产业扶贫步入正轨,发展特色经济初见效益。“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有新的进步,距离全村摆脱贫困的目标越来越近了。”村子的变化让姚聪学从心里高兴。

驻村工作虽然辛苦,但姚聪学说,比起现在整个秋那桶村呈现出的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这些辛苦都算不了什么。“目前秋那桶村还有61户、187人未脱贫,等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后,还要继续为乡村振兴而努力。尤其是要让这里的孩子走出大山,学有所成再回来建设秋那桶。”

让村里孩子走出大山

姚聪学告诉记者,能让山里的孩子去接受更好的教育,以此改变自身的命运,这是他进入秋那桶村以来,最强烈的内心感受。

13岁的和丽雅是秋那桶驻村尼达当小组一普通农户家的孩子,由于在体育方面有特长,被省级教练员看中选拔到省级运动队,目前在云南省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专业训练。

能够到省里进行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本是一件难得的喜事,可是每月500元的生活费,却让一家人犯了难。“和丽雅有个双目失明的奶奶,一个在上学的哥哥,家里的收入来自父母的公益性岗位收入。本来家里就入不敷出,去年年底,她家还遭受了一场火灾,更是雪上加霜。”姚聪学说。

这是改变孩子命运的机会,姚聪学不能放弃。姚聪学主动找到了自己所在的单位,并最终找到一位愿意每月资助500元的爱心人士,解决了和丽雅就学的经济负担。

怒江:在驻村工作中磨砺锤炼,从“外来人”变为群众的“知心人”
姚聪学和群众在一起过节

同和丽雅一样,石普组的怒族孩子才英也因贫困无法走出大山。去年,才英被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录取,但父亲患有癫痫,继母务农,一家人全年的收入除了用于才英的学费外,所剩无几。

“好在品学兼优的才英自己很争气,平时她通过勤工俭学以补贴生活开支。”姚学聪说,为了让才英安心学习,他和驻村工作队员积极奔走寻求帮助,并成功找到爱心人士为才英每月资助500元在校生活费。

短短半年多的时间,姚聪学已经从一个说普通话的“外来人”,变为秋那桶村群众的“知心人”。“你只有把他们当成亲人,他们才会把你看做亲人。做基层工作,没有感情做基础是永远做不好的。”姚聪学说。

在姚聪学和工作队的帮助下,患骨髓炎的村民张玉新领到了3000元临时救助金,儿子患重度癫痫病的79岁老人扫腊题申请到了2000元临时救助……秋那桶的老百姓记住了眼前这位讲普通话的驻村“第一书记”。

姚聪学说,再过5年,秋那桶村一定是另一番发展景象。到时,他会带着儿子来看自己曾经奋斗过的“战场”,让儿子能真正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本文信息来源为 微信公众号“云南扶贫热线”

(1)
上一篇 2019-07-12 12:49:51
下一篇 2019-07-14 21:51:30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