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君:精准扶贫何以产生偏差?

想象一条直线,然后用笔画出,它是否和你想象那样笔直?一名研究人类学的朋友曾问我,国家一些扶贫政策是怎样失去精准,产生偏差的?本是这样的政策,落实下去为何是那样的政策?精准扶贫,需要探讨这个问题。

运动主体和外部环境是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两个重要因素,国家政策的落实亦是如此,比如,国家决定投入一定资源解决某项问题,国家意志在中央、省区、州市、县、乡、村纵向传导,各级各单位各部门横向联动,开会,动员,制定方案,推动政策贯彻落实。在这当中,人是政策落实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包括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和实施对象。政策的制定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政策,能从源头上给政策落实提供有利条件。政策执行者解读政策,分析、组织、解决问题能力强,政策落实便有重要保障,反之,则会有效率低、“把经念歪”的情况发生。政策的实施对象配合政策落实的积极性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这“最后一公里”走不好,政策落实便难以落到实处,偏差难以避免。

需要指出的是,政策的落实不是各相关主体独立发生作用,而是从源头到实施对象这个运动过程中,各主体间的交往、碰撞。国家的扶贫政策是怎样产生偏差的?是在各方主体博弈过程中,由力量对比关系产生的偏差。比如,政策实施过程中各级政策执行者间的博弈,上级提出的工作要求、指标,在下级可能会产生“对策”,从而层层“失真”,乃至产生偏差。再如,精准识别过程中驻村队员与识别对象间的博弈,驻村队员收集农户家庭生产生活数据时,若中了农户的“套路”,数据必然“失真”,存在偏差。

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出现偏差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策本身,若扶贫政策存在不适应环境需求、不适应客观实际乃至朝令夕改等情况,就会产生偏差,好比一个原来按一定速度运动的物体,突然转换行进速度,会有惯性作用,出现偏差。扶贫政策指向整个贫困问题,是最关键的博弈,赢得这场博弈是最重要的前提。

我们无法画出想象中那样完美的直线,落实扶贫政策客观上存在偏差。作为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作为国家扶贫政策的执行者,我们需要秉持正义,坚持工作原则,并在扶贫工作的各项博弈中有取得胜利的自信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避免人为偏差,才能让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李文君,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povertyrelief/768.html

(16)
上一篇 2017-08-13 17:07:59
下一篇 2017-08-16 00:07:33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sun的头像
    sun 2017-08-16 08:03:22

    ?分析得很透彻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