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四对关系 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教育扶贫是通过改善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状况,对贫困人口进行素质改造,帮助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知识技能,提高贫困人口科学文化素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扶贫模式。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五个一批”的重要内容,是扶贫工作变“输血”为“造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核心举措,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在教育扶贫过程中,应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处理好四对关系 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短期与长期的关系

教育扶贫的核心和着力点是助力脱贫攻坚,因此许多措施都聚焦于短期内能解决的问题,以及在效果上可以直观感受的变化。

从短期来看,一方面,义务教育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之一,围绕“底数清、工作实”,各地建立了最精准、最严实的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数据,下大力气狠抓控辍保学,用好依法控辍保学“四个程序步骤”,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教育精准扶贫,能够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通过“两后生”培训在短时间内掌握生存技能,依托他们的就业实现贫困家庭的脱贫。

从长远来看,教育扶贫又具有周期性和长期性特点。教育扶贫一般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学段,每一个学段的周期性都很明显,这就导致教育精准扶贫周期长、见效慢。“扶贫先扶智”决定了它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如果不给予充分重视,必将影响脱贫攻坚战目标的实现。

面对脱贫攻坚步入倒计时的情况,处理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长期性与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紧迫性之间的关系,既要短期内着力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随着教育精准扶贫的长期开展,更要着眼于教育事业获得长足的进步,教育公平性提高,贫困地区群众人均受教育年限逐步提高,整体素质提升,地区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经济不断发展。

义务教育与其他阶段教育的关系

当前,各地都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环节,因而实现了对义务教育的高度聚焦,并建立起覆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辍学。

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必须从学前教育抓起,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学前教育机会。有研究表明,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儿童时期的回报率最高,尽早对贫困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层面的干预,越有助于贫困儿童做好入学准备,越有利于切断贫困的代际流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学会普通话”更是实现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有保障的前提条件。

教育扶贫要保证教育资源质量。提升学前教育普及率,大力支持贫困地区乡村幼儿园建设,加快构建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体系,让孩子们通过学前教育解决汉语交流观。强化义务教育巩固率,办好贫困地区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完善控辍保学机制,保障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

助推高中阶段教育补短。高中阶段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命运的改变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高中教育这个阶段,贫困家庭子女才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进而提高自身能力,拥有改变自己命运的可能。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迪庆州实施了十四年免费教育,但因为高中阶段的学习仍然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参与教育的主动性低、能力弱、态度消极,很多贫困家庭子女放弃了这个阶段的学习,鼓励子女早些进入社会挣钱,帮助家庭分担生活压力。这些孩子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也没有一技之长,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任何竞争优势,最终沦为廉价劳动力。而到了自己的下一代,又会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中,生活状况仍然无法好转。

应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职业教育是脱贫攻坚“金钥匙”,对贫困家庭子女就业能力的提升作用尤为明显,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除了继续实施好中职教育全覆盖试点,实现迪庆初高中毕业生进入职校(院)“应读尽读”外,针对不愿意就读职校(院)的“两后生”应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其就业能力,从而基本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短期目标。高等教育阶段,除了继续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及贷款政策外,同时要落实贫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政策,建立贫困毕业生信息库,实行“一对一”动态管理和服务,从而实现教育扶贫对贫困学生全教育周期的关注和服务。

学生与老师的关系

教育涉及教师、学生、课程和环境等要素,而教师和学生又是起决定作用的。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为了实现义务教育“一个也不能少”目标,各地从学生方面下足了功夫,而推进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推进教育扶贫工作更为关键。

迪庆作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最突出的教育问题其实还不是基本保障的问题,而是教育质量的低水平循环问题,关键是教师质量问题,教育精准扶贫缺乏足够师资力量的保障。要想推进地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大量高素质师资力量的参与。

农村贫困地区的师资匮乏、师资质量不高等,是教育扶贫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也是最痛点。迪庆虽然出台了特岗教师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一系列举措,但真正下到贫困地区的教师仍然较少,下不去、教不好、留不住的现象仍然存在。也由此导致了一系列不良的连锁反应,教师匮乏后师资质量不高导致教育落后,教育落后加重当地贫困人口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加之各方面复杂因素,加深了当地的持续贫困。

随着“一村一幼”的建立,幼儿园教师不足等问题凸显,各县采取小学教师转岗培训一批、新招录一批学前教育教师、临聘一批大中专毕业生等方式解决了幼儿园运转的问题,但随之而来的“小学化”倾向、临聘人员流动性大、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日益成为学前教育的难点。

完成教育扶贫任务、振兴乡村教育基础在乡村教师、关键也在乡村教师。应持续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乡村教师补充机制,着力解决幼儿园教师不足的问题。继续实施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实好乡村教师奖励制度,鼓励更多的教师扎根乡村、终身从教。在保证教师物质待遇的同时,还要关注其精神生活,构建乡村教师荣誉体系和心理健康咨询机制,对长期在艰苦地区任教的教师给予相应的荣誉。建立完善教师全员培训体系,抓好“银龄讲学”计划,帮助农村学校提升教学水平和育人管理能力。在对教师的保障日益完善的同时,各地各校也要加强管理,进一步压实责任,对教师提出高标准、严要求,督促教师提高理论修养、涵养仁爱之心、提升执教能力,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只有从学生和教师双向发力,方能实现目标任务。

硬件与软件的关系

要推动软件与硬件形成合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行教育扶贫,首先需要加大对教育项目的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近年来,通过“全面改薄”等一系列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项目、资金、政策的倾斜和实施,迪庆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条底线”均已达标,2017年全州各县已完成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督导检查验收,2019年底将全面完成“一村一幼”建设,高中阶段各校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保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硬件得到极大提升的同时,软件的短板也日益凸显。除了继续坚持“国培”“省培”计划,开展相应学科教师到省内外名校跟岗学习、对口帮扶地区组团式帮扶高中办学、在对口帮扶地区开办迪庆高中班、加大州内培训力度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外,要使教育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在当前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必须要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开展“互联网+教育”,通过网络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全州的偏远乡村学校,使师生会用、善用互联网上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有效缓解优质师资紧缺等难题。同时,规范办学行为,形成义务教育至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努力提升教育质量,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区域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区域内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将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供给与实际需求进行精准对接,从根本上拔除“穷根”。

本文信息来源为 微信公众号“云南扶贫热线”

(2)
上一篇 2019-10-24 17:08:06
下一篇 2019-11-06 16:40:22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Cl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