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脑袋”才能确保脱真贫、真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开展,很多群众在帮扶下依靠自身努力,摆脱了贫困,走上致富奔小康的幸福之路。但要看到,剩余的贫困群众无论在客观条件还是内在动力上都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除了老弱病残等不具备脱贫条件的,其他部分主要是脱贫能力不足、脱贫志气不坚的人,他们中有的仍抱着等靠要思想,患上了“扶贫依赖症”,甘于戴着“建档立卡户”帽子;有的在收入有所提高后,大操大办红白事,铺张浪费;有的在产业发展上“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缺乏市场意识和科学种养殖技术,找不到合适的出路。这些都是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没有彻底转变的表现,要想从根本上挖掉“穷根”,确保脱真贫、真脱贫,就必须做好“志智”双扶,帮助贫困群众“富脑袋”。

深化教育引导,扶志气。思想的贫困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拔除思想穷根必须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各级宣讲队伍要深入镇村组持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及历届全会精神、中央省州县“两会”精神的宣传阐释,引导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发动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致富带头人和农村党员,把各级党委政府的脱贫攻坚政策措施、成效成果,用群众听得懂、喜欢听的话,宣传到田间地头、火塘屋堂。充分利用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智慧党建平台、农家书屋、农村大喇叭小广播、微信群等平台载体,用方言播报、民俗小调、花灯歌舞等群众文化生活形式,多渠道、多角度讲群众身边脱贫致富的光荣事迹,讲全社会万众一心决战决胜的情况,引导群众破除思想顽疾,树立“我要脱贫”“走出墙根奔小康”的脱贫之志,营造自主脱贫、感恩奋进的良好氛围。

注重能力提升,强智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从提升职业技术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着手,补齐贫困群众智力、能力短板。在贫困地区落实好义务教务政策,斩断贫困的代际传播。各级政府要严格落实控辍保学责任,保障贫困群众子女获得受教育机会,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引导优秀骨干教师向贫困学校流动,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邀请本地大学生和外地志愿者到乡村支教交流,以面对面交流探讨,传递先进的思想文化,开拓贫困地区学生视野。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农业技术专家等力量,坚持“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将有劳动意愿和能力但缺乏劳动技能的贫困群众“送出去”参加职业技术培训,对达到的技能水平的,努力促成贫困群众与企业之间达成劳动关系。将农业技术专家“请进来”,针对贫困群众开展“定制式”的技能培训,以达到技能培训合乎意愿和实际,让培训真正“学得会、能用到、用得好”。

培育文明乡风,养志趣。以文明乡风带社风、家风、民风,促进良好生活习惯、文明理念的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志愿服务队、善行义举榜等载体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常态化整治天价彩礼、豪华丧葬、名目繁多人情礼金以及农村老人“老无所养”等歪风,引导群众培养学习科学、勤俭持家、美化环境等良好习惯,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气。村干部、农村党员要以身作则、带头示范,大力发动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积极参与文明乡风建设,发挥村民自治作用,让群众即当践行者又当监督者,即做宣传员又做引导员,让群众以亲身感受促主动改变。深入开展“脱贫示范户”“道德模范”“十星级文明户”“人居环境提升示范户”“好婆婆好儿媳”等选树宣传活动,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让贫困群众学有榜样、做有标杆、干有方向。同时对示范户进行动态管理,确保选出一户就感召一些群众、评出一批就引领一方风气。另外,要结合本地特色文化资源,推动农村传统价值体系回归再造,有红色文化资源的要讲好革命先烈事迹,弘扬优秀革命精神,有民族文化资源的要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传承传统美德。

作者:赵媛(大理州云龙县委组织部)

本文信息来源为 云岭先锋

(3)
上一篇 2020-04-08 15:42:27
下一篇 2020-04-16 17:13:50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Cl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