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眼”之功不可少

棋无眼则死,文无眼不活。”就讲话稿而言,所谓“眼”,大致是其中的一些关键性语句,既是内容的概括点,也是精神的凝聚点。有没有“眼”,“眼”做得好不好,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讲话稿的生气和感染力。

写稿子的同志需要经常去听会,经历得多了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一个会上若是领导讲话稿从头至尾清汤寡水,没有什么出彩的“警句”,会场的气氛可能就会比较沉闷,讲的人讲不出激情,听的人也感到无趣。如果你是个有心人,竖起耳朵听的话,说不定还会在散会的人群中听到“不知道要讲些什么”“没记住几句话”这样的抱怨。

坦率地讲,这种抱怨尽管失之偏颇,但确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些问题。一位老领导和我“眼”探讨过这样两个观点:第一,别指望领导讲个什么,听的人都会奉若圭臬。很多时候,领导一篇讲话讲下来,下面听的人能记住那么一两个观点、甚或那么几句话,就很不错了。第二,别贪求讲话全面无漏,其实听的人不太会去想什么内容你没讲,他们关注的是你讲的内容怎么样,是不是让人有触动、受启迪。

事实上,一篇讲话稿如果能在关键之处做好几个“眼”,这篇稿子就活了,大致就能立起来了。当然,如果有志于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把这些“眼”表述得富有激情、饱含哲理、精彩生动,那自然更好。可以说,做“眼”是使文稿“有神”和“出彩”的一种功夫。我们在起草文稿的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去做一些“眼”,尽可能有一些能使文稿透亮起来的点睛之笔。

在我看来,文眼有大、中、小之分。所谓“大眼”,就是文稿的主旨。每个会议都有特定的任务和要解决的问题,把主题提炼好,“大眼”就出来了。原先有段时间,对讲话稿都要颇费思量地做标题,讲究从标题上夺人眼球、抓住听众。现在领导讲话稿做大标题的情况比较少,但在拟制相关新闻稿时,做一个醒目的标题还是很有必要的。

所谓“中眼”,可以理解为阐发主题的核心观点。俗话说,看文件看标题,听讲话记要点。领导讲话主要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讲的,受众的文化素养和整体见识较高,要使其愿意听、听得进,核心观点不仅要有气场,还要接地气。一般来说,表述意义、提高认识的观点要体现高度,分析形势、剖析问题的观点要体现深度,总结工作、部署任务的观点要体现精度,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的观点则要体现力度。这里有两个“中眼”的例子:

2011年5月,省委召开加强群众工作会议,省委主要领导有一个讲话。讲话稿起先是按一个四平八稳的套路写的,大致包括强化群众观念、突出群众工作重点、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加强对群众工作领导这么几块。领导看了稿子觉得太平淡、没有劲,与我们一起商议如何抠出几条有特色、有新意的说法来,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鲜明要求。后来琢磨出了“三个带着”的“眼”:带着深厚感情做群众工作,带着政治责任做群众工作,带着敬畏之心做群众工作。这“三个带着”,既可以把常规的要点都涵盖进去,而且比较醒目敞亮,让人记得住、入得了脑。

再一个是2011年8月,省委主要领导率党政代表团赴新疆,共商对口援助工作,在两地座谈会上有一个讲话。当时我们考虑,对口援助工作已经开展了几年,这次最好能有一个鲜明的提法,既贯彻中央精神,又体现我省援疆工作的特色。后来便做了“三个援疆”的“眼”:第一,真情援疆——就是把对口支援当成自己的“分内事”,真正做到我省与新疆心连心、一家亲,手牵手、共发展;第二,科学援疆——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做好对口支援各项工作;第三,持续援疆——就是建立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以支援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通常这类稿子多是讲场面上的话,大抵是加强产业等几个方面合作的事,常常似“嚼冷馒头”,让人感到新意寥寥。这次干脆就跳出来,从一个比较超脱的层面去讲。虽然稿子不长,但“眼”做得比较集中,也有一定高度和精准度,效果比预想的要好。这些年,这“三个援疆”一直被作为我省援疆工作的重要方针。

如果说“大眼”解决的是立意层面的问题,“中眼”解决的是架构层面的问题,那么“小眼”则主要解决表达层面的问题。同样一个意思,如果能在表达上出彩,常常就能化腐朽为神奇。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作家最吸引人的力量有两个:使人们熟悉新事物,使习以为常的事物变得新鲜。”我们做“小眼”,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尽量把一般性的话变成有冲击力的话,把普通的话变成耐人咀嚼的话,把平淡无奇的话变成令人耳目一新的话。

这里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了总体部署,省委在全面抓好贯彻落实的同时,于2014年7月召开省委全会,专门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行部署和推进。在准备讲话稿的过程中,省委主要领导明确要求我们,要针对半年来推进改革过程中一些干部身上存在的求稳怕乱、锐气不足的问题,联系我省改革开放50多年来以改革突破带动发展突破的历程,以“振奋精气神、改革再发力”为题做出一段“眼”来,提炼出几句有张力的话,对各级干部推进改革的精神状态进行再激发。我们反复琢磨,最后提炼出“三个焕发”的表述:“全省上下亟须焕发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四千四万’精神艰苦创业的发展自强,亟须焕发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以敢闯敢拼劲头创造奇迹的实践自信,亟须焕发在新的征程上以‘三创三先’精神攻坚克难的改革自觉。”这三句话对全省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段历程作了高度概括,由发展自强到实践自信再到改革自觉,在情绪和气势上排浪般地向前推进,而且用论述性的语言代替叙述性的语言,观点更加集中,也更有冲击力。

文无定法,但有章可循。对于做“眼”这件事,很难给出一个定论,总的说就是因时因事因人而异,讲究合情合适合理。如果对不同类型“眼”的文字表述风格加以列举的话,比较典型的有这么几种:

对于那些要起到鼓动作用的文眼,遣词造句要富于激情,讴歌时气势昂扬,抨击时正义凛然,必要时还得有点霸气。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结尾说:“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句话读来何其慷慨激昂。

对于那些要起到点拨作用的文眼,推心置腹也好,轻松活泼也好,设身处地也好,笔锋中都要藏着真性情,辅之以循循善诱。正所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动情写的话才动人。

对于那些要起到警醒作用的文眼,则要旗帜鲜明,必要时要猛击一掌,点醒梦中人。省委主要领导在一次较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后谈社会稳定的讲话中,有一段这样的表述:“对当前社会稳定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不是要作十分、而是要作十二分的估计,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是要作十分、而是要作十二分的准备。”这里用了两个“十二分”,意思还是那个意思,但语气和态度是明显不一样的。

如果要对做“眼”的方法加以概括的话,我感到有两个方面是特别需要把握的:第一,指向要鲜明。客观上要奔着问题去,突出针对性,在找准问题、把握要害的基础上,提炼出一针见血、对症下药的话。主观上要对上领导的思想,把领导的意图和认知恰如其分地转化为文稿的“眼”,让领导“见文如见己”。第二,浓淡要相宜。既要符合领导的身份,充分考虑领导的个人风格,让领导能接受、愿意讲,又要顾及受众需要,想清楚听众最想听什么,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句式上宜长则长、宜短则短,文风上宜雅则雅、宜俗则俗,讲到人的心坎上,才会引起强烈的共鸣。

文章来源:《秘书工作》2015年第11期

回复

我来回复
  • 暂无回复内容

已关闭回复。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