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领导意见不一致,挂职副职怎么办?

我正在乡镇挂职副镇长,前几天,书记、镇长在研究产业发展问题时各执己见,我觉得他们说的各有各的道理。他俩都问我怎么看,出于谨慎,我并没有发表意见。请问,再遇到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

回复

共1条回复 我来回复
  • 小编的头像
    小编
    为人民服务
    评论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对干部进行挂职锻炼的力度逐渐加大、方式越来越多,到基层锻炼成为年轻干部成长成材的必要条件。

    很多挂职干部都曾遇到过类似问题,例如:在新的单位怎样找准自身定位?怎样处理在新单位与领导同事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是因自己挂职身份而来,也和一些挂职干部工作心态有较大关系。

    针对这位副镇长的情况,可以发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临时思想,觉得自己是挂职干部,过一段时间总是要回原单位的,不愿说;二是信心不足,对所讨论的工作业务了解较少,不会说;三是谨慎过度,书记、镇长意见有分歧,担心自己的发言被认为是选边站队,怕得罪人,不敢说。

    回顾我工作经历中遇到的挂职干部,以及和这些挂职干部长时间、多角度沟通交流,我认为挂职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对于提高工作能力、拓展格局视野、拓宽人际交往等都有很大帮助。因此,解决上述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摒弃“客人”心态,树立“主人”意识

    挂职期间,干部只是改变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人事行政关系和工资关系均保留在原单位,不占用挂职单位的编制。因此,就有部分挂职干部怀着“客人”的心态前去工作,事事不担当、时时做看客,只求安稳度过挂职期,不求为挂职单位留下业绩。这位副镇长多少会有一些“客人”心态,因此在被领导询问意见时,出于谨慎而没有发表意见。怀着“客人”心态的挂职干部,只能自毁形象、自误前程,白白浪费组织给予的锻炼机会。

    我曾经接触过很多努力工作、拼搏进取的挂职干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挂职岗位也能树立“主人翁”意识。他们珍惜挂职机会,努力适应新的要求,与新岗位的领导同事在工作中结下深厚的情谊。挂职结束后,这些具有“主人翁”意识的挂职干部,不仅为挂职单位留下了自己的贡献与业绩,也赢得了挂职单位的一致好评,进而将好的声誉带回原单位、将新的工作友谊融入今后的工作生活。

    二、处处“学习”为先,提升“履职”能力

    挂职干部到新岗位,首先面对的就是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工作要求等,甚至还会感到本领恐慌。“想不想好好干”是态度问题,“能不能好好干”是能力问题。一般来说,挂职的单位和岗位都和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一定联系,但并不会万事相同。因此,挂职干部必须沉下心来、放下姿态、舍得付出,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尽快了解新岗位的新职责、新环境的新要求,用谦虚的态度、努力的学习去提升自己的能力。

    这位副镇长在面对所在乡镇产业发展问题时,认为书记、镇长的说法都有道理,却不能判断出哪一种思路更科学、更合适、更有效。这说明,他对挂职乡镇的产业发展没有系统调查、没有深入思考、没有系统总结,因此在判断书记、镇长思路时,难免会觉得都不错。其实,在开会前应该充分准备,结合历年产业发展数据、其他乡镇产业发展经验,构思自己对本乡镇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开会中应认真听取与会人员发言,结合自己思路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在我接触的挂职干部中,有一些很快就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并能对自己承担的工作提出创造性、科学性的思路想法。我认为,挂职不仅仅是将人带来,还要将心带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挂职单位推进工作贡献智慧与热情。

    三、坚持“干事”为本,融入“本地”人际

    很多挂职干部在工作时会畏首畏尾,担心自己得罪这个领导、冒犯那个领导,唯一没有放在心里、担在肩上的就是干事创业、履职尽责。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干事创业的氛围越来越浓、担当尽责的干部越来越多,大家都是为把工作干好、把事业做大、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贴心事而努力。挂职干部如果也是怀着这样的心情、理想,会很快融入新单位的人际交往。

    工作讨论本身是一个各抒己见、相互讨论的过程,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既然领导让你发言,肯定是想听听你的想法。当然,在向领导表达个人意见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掌握时间火候。这样既能充分表达个人想法,也能站在领导的角度理解领导的想法思路。只要这位副镇长和书记、镇长都是一颗公心、一腔热情,就不会有什么隔阂、有多大误会,还会因共同工作结下深厚的友谊。

    总之,挂职干部需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少一些担心畏惧、多一些担当勇气,就会在挂职岗位干出一番业绩、赢得一片赞誉。

    5年前 0条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