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成瘾,是“病”,得治!

“年中大促”“错过一天,再等一年”,这段时间,我们被这些洗脑的广告词狂轰滥炸着。618、双十一、双十二……一个又一个人为制造出的消费狂欢在收割着我们的存款和信用卡,每年上涨的成交额不断刷新着记录。

今天618,你消费了多少?

有人向思响哥分享自己的购物“心经”,说道:“大家都在讨论618买什么最便宜,要我说,不买最便宜。”

理性消费的人如此,盲目冲动消费的人群又呈现了另一番图景:消费缺乏计划性,短视又冒险,不惜以卡套卡,最终成为“卡奴”;被欲望冲昏头脑,但占有物质之后瞬间变得乐趣全无……

消费成瘾,是病吗?

随着当前人均消费水平的持续攀升,在客观理智的购物人群中,也存在为数不少的消费成瘾者。他们像患了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表现为完全不假思索地购买物品,小到装饰品、化妆品、衣物,大到奢侈品,在林林总总的商品中,无法自控,不断陷入“买买买”的恶性循环中。

消费成瘾虽然未被确认为独立性精神障碍,但是其临床表现却如酗酒甚至吸毒一般难以自控。

消费成瘾,有着背后深层的原因。

首先,购物可以带来生理的快感。购物可以刺激人类大脑的奖赏中枢,对于琳琅满目商品的占有和对收获后的期待都可以使多巴胺浓度上升,传递给大脑一种美妙的冲动。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快乐转瞬即逝,想要维持,只能不停陷入“剁手”的漩涡中。

生活中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成为购物狂?从古至今,人们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陷入购物的漩涡。从人格上看,具有高物质主义特质的个体更喜欢购物成瘾。那些高物质主义者极端强调物质的重要性,致力于通过物质的享受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他们看重的是对物质的获得和占有,喜欢强调拥有物质对于个人生活重要性的价值观念,认为借助对物质的占有和奢侈品的消费可以体现个人的价值和生活意义,进而提高幸福感,提升工作动机,提高生活满意度。

社会的比较也带来了炫耀性消费。人类不是孤岛,永远活在别人镜像中,总是需要不断地社会比较来获得自尊,体现自我价值。他人积极评价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求和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从远古到现代,亘古未变。购物有助于人们在社会比较中感受到自尊,拥有物质后满足炫耀,面对自我时克服自我怀疑。

最后,有不少人选择用购物实现自我的救赎。面对内心的孤独,社会的焦虑,难以言说的茫然和迷惘,当自我有无法释放的不安全感时,当个体对自我不甚满意的时候,都需要寻找一种补偿策略。人们通过“买买买”消磨时间、带来快感、缓解孤独、释放焦虑,“买买买”,可能也是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消费时美好和快感,消费之后的空虚......不少人深陷消费的漩涡,看似拥有了更多,内心却仍然空空荡荡

那么,什么样的消费才能使我们感受到内心充实的幸福,拥有更好的生活呢?

我们不妨开启体验性消费,享受持久性的愉悦。在消费领域,可以分类为实物性消费和体验性消费。前者就是“买买买”,采购的是实物性物品,后者可以帮助我们有更多的经历,外出旅行、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欣赏京剧或芭蕾舞。实验证明,体验性消费可以让快乐更长久、更具回忆感,激起潜在的意义感,成为积极自传体记忆的一部分。由此,不妨将可支配的收入从大量的实物性消费转向更多的体验性消费,这样不仅能带来整个生命的升华,还可以带来持久性的愉悦感和价值感。

当前,围绕着“自我”这一概念,也产生了“悦己型消费”

当前我国的“悦己型消费”可粗略分为两种:“即时型悦己消费”与“发展型悦己消费”。“即时型悦己消费”是指购买快速消费品,拓展视野,实现短期享乐。“发展型悦己消费”是指购买耐用消费品,学习新技能,为健康投资,充实精神世界。

无论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产品为消费者提供的生活信息收集、分析和管理,还是看电影、旅行等取悦自我的娱乐消费,抑或是医疗美容、健康投资、知识付费等提升自我的发展型、学习型消费,均可归入“悦己型消费”的范畴。

对国家而言,“悦己型消费”的崛起,反映出整个国家的时代变迁,能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改善;对个体而言,“悦己型消费”能使人们的幸福感不断提升,提高人的自我发展能力。比如,医疗保健消费将会改善和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体育消费能够帮助人们强身健体,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文化休闲娱乐消费可以使人们在闲暇时间里获得自由的、自愿的、愉悦的身心放松。可以说,“悦己型消费”已经成为人民构建美好生活的主要手段。

回复

我来回复
  • 暂无回复内容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Cl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