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副县长位置的路

对于基层的公务员来讲,副县长是一个很大的门坎。对于市级以下部门的干部,一辈子很可能在科长位置上止步不前,至多在退休之前享受县处级的待遇。对于很多人的成长路径选择来看,能够担任副县长,意味着货真价实的权力,更意味着自身价值得到了实现的平台和机会。

那么,在职场成长道路当中,竞争副县长的路都有哪些呢?一起分析一下。

“摸爬式”上升,是最扎实的路径,耗费精力和时间

乡镇基层是副县长人选的重要来源。一般情况下,年轻公务员要先后经历副镇长、镇长、乡镇党委书记的岗位历练,有些人还要具有多个乡镇党政一把手的履历,才能晋升副县长。从乡镇晋升副县长,每个人都会面临复杂的基层工作和尔虞我诈的同事竞争,能够从这些岗位中脱颖而出,绝对不是泛泛之辈。这种渠道上来的副县长,一般会成为县政府班子的得力干将,群众威信和工作力度备受推崇。

基层乡镇上升的副县长,耗费的工作时间比较长,注定会耽误很长时间的青春年华,所以说,这种副县长的职场顶峰不会很高,至多会担任常务副县长,然后在人大主任或者政协主席位置上落幕退休,也有部分能力和条件比较好的人担任常委,一般不会被任命为组织部长、纪检书记等要害位置。

“培养性”下派,是起点高的渠道,成长机会更多元

下派年轻干部是培养后备力量的重要方式。这种干部一般会从市级部门选择下派,市委各常委单位、市政府是这种干部的主要来源渠道。如果人大主任和政协主席话语权比较强,也会争取到下派本部门干部的机会,由于人大和政协规格比较高,内部干部流动和提升相对比较容易,这种下派可能性机会很少。

通过这种渠道走上副县长岗位的人选,未来的职业走向是县委常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最终有可能提升为市级部门领导,如此光明而有前途的位置,注定了这个位置会成为很多年轻干部的梦想,竞争强度和热度必然十分激烈。

“结构化”安排,是理论型的领导,成长走向不明确

这种干部一般在集中换届期间下派比较多。这种干部的特点是年龄没有明显优势,理论层面具有挖掘价值。下派这种干部的初衷是强化基层班子的结构,用先进理论指导工作开展,优化基层的决策水平。由于每个干部都有自身的价值需求,注定了这种干部也会刻意寻找职场突破和机遇,喜欢频繁变换工作岗位,以基层为跳板,谋求更大的发展机会。

这种结构性干部的成长走向不明确。从年龄上看没有优势,从理论水平上看却很有特色。这种干部能够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眼光和思路,格局和做人做事水平高的人,往往厚积薄发,能够取得令人侧目的政绩,只不过,很多人受到年龄限制,很难进入市委常委的圈子,进入市人大或者政协班子是不错的出路。

“救火型”定选,是业务工作能手,发展前景比较渺茫

这种副县长属于纯粹业务性的干部,一般情况是某领域的业务精通者。比如说,有些地方的煤矿安全形势不好,组织部门为了解决工作困境,会在干部层面选择煤炭专业性干部担任副县长,再比如说,为了扭转环保污染的局面,下派具有环保知识的干部,这些都属于纯粹业务性质的安排。这种救火型定向选择的干部,一般会扎根很长时间,年龄大了会回市里工作,位置和部门都比较渺茫。

此外,还有妇女干部、团委书记等等,可以快捷晋升副县长岗位,也有通过公开选拔进入副县长队伍中的干部,也更有通过挂职留任成为副县长的干部,这些人成长不需要详细解释。

回复

我来回复
  • 暂无回复内容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