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
-
基层考核要善做“减法”
在某财力弱县,一位干了25年的村支部书记向半月谈记者倒起苦水。这位书记说,这些年党和国家政策好,以前让人发愁的农民负担、子女教育、看病报销等老问题已大大缓解,“报材料”…
-
脱贫摘帽后,返贫风险太头疼?这个红色圣地有三招
2020年4月26日,随着最后4个贫困县宣布退出,江西省赣州市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基本摆脱区域性整体贫困。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赣南老区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拼劲,交出了一份脱贫攻坚的…
-
上级争“C位”基层陪演戏,警惕“墙上形式主义”
一个小小的村委会,内墙、外墙上的宣传板、宣传牌、门头牌、门牌有上百块,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可为了让自家的牌子、板子挂在显眼处,有上级部门开始争夺村委会墙上的“C位”。基层干部说,哪个…
-
“白加黑”“五加二”是常态,一线扶贫干部还能正常休假吗?
天气炎热的8月前后,历来是公职人员依法休假的相对集中期。正处于脱贫攻坚冲刺关键时期的贫困县,一线扶贫干部休假是什么状况?如何处理休假与脱贫攻坚工作的关系?对苦战多年的他们,地方有哪…
-
两头抱怨:”基层干部说群众不听话,群众说干部不像话”!末梢治理如何活起来?
半月谈评论员 杨玉华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近400万名城乡社区工作者奋战在中国大地65万个城乡社区的疫情防控一线,为基层治理的稳定运行、基层民生的有序维系倾注了全部精…
-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基层有难色——基层专业人才“边缘化生存”
新冠肺炎疫情如镜子,照出了一些地方干部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短板,也照出干部队伍专业化的发力方向,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成为各方共识。连日来,半月谈记者深入东中西部省份对基层专业技术人才…
-
一个项目签3遍,复工复产像表演? 警惕形式主义劳“企”伤财、误导决策
为了显得热闹好看,一个项目签约仪式搞3遍;为了上级满意,复工复产率不顾实际,越高越好;为了表示重视,高调到企业搞现场办公,事后却啥都没办成……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为了给疫情影响下…
-
有些政策为何沦为 “万分正确、十分无用”
各地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是把党中央有关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动地方发展、增进群众获得感的重要一环。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制定政策时常出现“不接地气”的情况,导致“不易操作”…
-
村干部拿工资了,年轻人仍不愿干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切实保障村干部基本报酬,建立健全与绩效考核相挂钩的报酬兑现机制。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一些乡村的村干…
-
扎堆培训开会,只为“突击花钱”?
随着各级财务制度更加规范、经费支出监督有力,年终“突击花钱”的情况已有明显好转。但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以年底进行密集培训、召开各种会议的形式“突击花钱”现象仍然较为突出,有的单位或部门甚至安排“重复培训”“走过场参会”等,出现了“四风”隐性变异的新动向。
-
明确权责是对基层扶贫干部的最大厚爱
新华社主办的《半月谈》最近刊发了一篇报道,该刊记者近期在贵州、陕西、青海等地对一线扶贫干部的状态调研发现,部分干部由于长期处于重压力、高强度工作状态,导致身心俱疲。报道呼吁,在当下…
-
扶贫:保姆式帮扶该不该?
《半月谈》近年刊发了一系列扶贫领域的原创报道,引起舆论强烈反响。有网友留言称,现在党和政府的扶贫方式从服务型转向了保姆型,意指为贫困群众提供的帮助太多、太全了,让贫困群众有了“不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