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作切忌“按下葫芦浮起瓢”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东流镇人民政府 王嫔

写文章犹如登山,有人在山顶引吭高歌,有人在山脚望尘莫及,还有人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始终不曾停下前进的脚步。为了尽早抵达山顶,俯瞰美景,笔者认为文章写作要“踩着石头过河”,切忌“按下葫芦浮起瓢”。

起笔要“平心静气”,切忌“心浮气躁”。写文章是一种修行,体现出作者的处事态度。很多作者在写稿的过程中总是急于求成,脑中的“金点子”恨不得分秒之间“跃然纸上”,前一秒的投稿恨不得下一秒就“编辑推荐”。以笔者为例,刚接触文章写作的时候,经常写完一篇文章自我感觉良好,认为上稿有望便急着去投稿,生怕错过编辑审核时间,但结果总是不尽人意。望着其他作者接连不断上稿,而自己却不断丝糕,又是着急又是怒己不争,认为自己“朽木不可雕”,不如趁早“另起炉灶”。但午夜梦回心中突有灵感又急忙起身记录,觉得自己再坚持一下就有可能“拨云见日”。究其根本,这是心态不够平和,对投稿路的跌宕起伏做不到心如止水。写文章这件事情“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欲速则不达”,过于浮躁会抑制作者的表达欲望,过于迫切会导致“言有浮于其意”,让文章失去灵魂。因此要做到心平气和,永葆创作的积极心态,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就全盘否定自己。只有不让内心迫切采用的“猛虎”出笼,才能创作出更好的文章。

学习要“圆木警枕”,切忌“小进即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文字想要在笔下生花,文笔想要在“恒”中化茧成蝶,这就需要作者发挥铁杵磨成针的精神,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不管是史书、诗词、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热点时评,还是优秀小说,作者们都要多看多读,记录其中好词好句,捕捉热点事件,丰富“素材库”,做到下笔有物有神。要善于借鉴,注意此处借鉴指的是学习上稿文章的缜密结构逻辑,和用典用字用词,而非东拼西凑,照搬照抄。在破“优秀文章”立“个人见解”并举中锻造水平,陈述个人观点和态度,形成独具一帜的个人风格。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从身体力行中读无字之书,不妨走出舒适圈,多去祖国的大好河山中走一走,去人民的身边看一看,和基层群众有进一步的思想交流。以景为友,以人为师,在长久的实践中做到既抬头看天也低头看地,既写“阳春白雪”也书“下里巴人”,既“登得台面”也“接民地气”。赋予文字灵魂,让文字表达淋漓尽致,传达心底最真实的声音。

积累要“滴水穿石”,切忌“一曝十寒”。“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写作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发挥水滴石穿的精神长长久久地坚持下去。然而在文章写作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拦路虎”,比如屡投不进的失意、与优秀文章对比的落差、满满当当的工作就像吸饱了水的海绵,任何一项说起来可能“小之又小”的挫折都可能让作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是一蹶不振。常言道;“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自身水平不够,那就博览群书提升自我;下笔聱牙诘曲,那就勤加练习,常写多读,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有所长进。不管是一天写一句话,还是一周写一篇文章,只要动起来,勤学多思练内功,厚积善悟化外行,时刻保持练在平时,必然能用在急时,赢在战时。要常动笔多动脑,做到见笔不生疏,见字不怯场,见文不退缩,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方能让写作事业细流长流。

表达要“字斟句酌”,切忌“甘处下流”。“下字为句中之眼,古谓百练成字,千炼成句。”要深究字与字、词与词的不同,对遣词造句高要求,生动成文,细致出章,力求用最恰当的言语一语中的、直抒胸臆。除此之外,文章成文后不可直接投稿,防止作者沉浸在落笔的成就与快乐中,看不出差错,寻不出漏洞。因此文章成文后需放置一段时间,再重新读,补充逻辑空缺,反复斟酌细细推敲。细嚼慢咽方能品尝食物本味,咬文嚼字才能让文章恰到好处。要善于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作用,凝聚众人智慧,让文字达到字字珠玑的效果。“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推”“敲”二字谁更合宜,这另诗人贾岛左右为难的问题在和韩愈探讨后得到了完美解决。这启示了作者们要以人为镜,多寻求身边人的帮助。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绞尽脑汁也思考不出的结果,不妨问一问、论一论,在众人提议、看稿改稿中删除可有可无、无关痛痒的苍白描述,做到言简意赅;让文字在“头脑风暴”中凝聚多人智慧,增加内涵和深度,让文章在反复修改中扑鼻生香。

(1)
上一篇 2023-03-25
下一篇 2023-03-25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Cl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