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成才要懂“结网”之法

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马树华

《淮南子·说林训》有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羡鱼”可比作干部成长路途中对成绩和荣誉的渴望,而“结网”便是勤奋刻苦的学习、脚踏实地的实干和对清正廉洁的坚守。干部成长过程中“羡鱼”可能是常态,但何时“结网”?如何“结网”?却并不是每个人都看得分明。要想翻越理论的“高坎”、走出实践的“迷雾”、夯实廉洁的“堤坝”,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就需要我们从古人的智慧中参悟“结网”之法,从“备料、接线、织网”三个步骤里悟出成才之道。

选好“丝线”,理论学习务必要“备料齐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储备,要想干好工作便是空谈,尤其是基层干部,人少事多是常态,办公室和田野里常常无缝切换、办业务和写材料更是便饭家常,想静下心来学习仿佛成为一种“奢望”。一些干部经年累月忙于具体事务,却忽视了“充电提能”,遇到新问题“三板斧”使完解决不了,就只能“干瞪眼”“瞎着急”,渐渐便陷入能力不足“恐惧症”。《礼记·大学》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思想上的抛锚,远比实践上的停步更加危险,不注重理论学习而盲目“输出”,最终只会陷入“江郎才尽”的困境。基层干部要想跳出“越忙越没时间学习,越不学工作效率越低”的恶性循环,就要善于借助“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集中学党的理论,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课程、业务书籍等分散学业务技能,同时把生活闲暇、工作间隙、每日睡前等“碎片”时间运用起来,抓住一切机会“大快朵颐”,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假以时日必定能学有所成,处理事情也能更得心应手。

搭牢“接头”,为民解忧需做到“丝丝入扣”。穿针引线,唯在一个“细”字,一副渔网质量要好,关键要搭好接头,为民服务也应对接准群众需求。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群众诉求往往“鸡毛蒜皮”,要把这些小事办好,说易但也不易,“易”在这些事务看似繁琐,但每一件其实都有章可循,只要学好“理论书”,掌握方法论,总能办好;“不易”在基层小事往往和群众密切相关,理论联系实践不够紧密,方式方法拿捏得不够恰当,就有可能揣着“好心”,却办成坏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想让群众夸一声好,问需就要准,走村入户要不惜“踏破铁鞋”,群众愁盼要能够“感同深受”,解决急难要件件“务求实效”,特别是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问题上,不仅要把群众呼声和意愿作为工作方向的第一选择,更要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尺。只有在准确了解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多办惠民生、利长远的实事,用心为群众解决生活中实际困难,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里,获得真诚“点赞”。

织密“网眼”,清廉守正容不得“漏网之鱼”。为官为正,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的底线,党风廉政工作不仅要织密制度的网眼,更要堵住干部心里的“漏洞”。严守纪律底线,是基层干部的“必修课”,也是个人成长成才的“保险绳”。实践证明,守纪律讲规矩是确保基层干部健康成长、基层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基层岗位直面群众,级别虽低,但权力不小,征地拆迁时尺子或松或紧的误差、为群众办件时或快或慢的区别、项目计量中或大或小的数据,不仅涉及到社会的公平正义,更是对干部个人意志品质的考验。面对这些诱惑,基层干部更要打起十足的精神、保有高度的警惕,时刻提醒自己用权时要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也许一次不引人注目的讨好、一场看似友好的饭局、一份貌似真诚的礼物,就是拉拢腐蚀的“马甲”,堕向深渊的“推手”。只有常念“紧箍咒”、不打“擦边球”,永远本着对自己、对人民、对党的事业负责任的态度,严以修身、严以用权,自觉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才能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一往无前、行稳致远。

(0)
上一篇 2023-05-23
下一篇 2023-05-23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