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重启中的“变”与“不变”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招贤镇党委 田文慧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随着各地政策的放开,从夜市到“地摊”,人气越来越旺,“地摊经济”成为经济复苏的新动力。“贩夫走卒、引车卖浆”古已有之,几千年来,路边摊贩一直是解决就业、托起民生的重要支柱。但近些年因流动性大不易管理、影响市容等原因,“地摊经济”一度消失。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中央提出“六保““六稳”,其中保就业列在首位。李克强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我们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

从两会议案到总理公开点赞,一下子解封了多年的管制区域。“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甩了甩了,便宜卖了!”“本地西瓜,不甜不要钱!”走在复苏的夜市里,不变的吆喝声,却让人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好像哪里变了,又好像哪里都没变。

“地摊经济”重启变的是城管与小贩的关系,不变的是规范化管理。“城管打电话喊我去摆摊”,一个迅速升温的微博话题让城管与小贩原本“猫和老鼠”式的关系变得啼笑皆非,真是应了那句话“曾经的我你爱理不理,现在的我你求之不得”。其实过去取缔地摊,并非没有原因。一辆小车,四处奔走,垃圾满地、食品安全堪忧、噪声扰民、影响交通秩序、管理难等都是公众有目共睹的烦忧。重启“地摊经济”,并不是“大撒把”,坐视城市陷于脏乱差中,而是要在不变的规范化经营中,转变城管与小贩的关系,从“你追我跑”到“你规我范”。

“地摊经济”重启变的是城市治理手段,不变的是人民至上的理念。“不变的是理念,万变的是方法”。“地摊经济”背后隐含的“包容性城市治理”,正是“人民至上”的生动诠释,昭示着不变的初心和光荣的使命。但将民生幸福“置顶”也必然要求“地摊经济”摆脱混乱、无序的困境,这对城市治理的精细化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变“堵”为“疏”,变“一刀切”为“精刀工”,健全完善市场市容治理的长效化机制,把政策善意转化为治理善政,把治理善政落实为民心工程、文明工程,让城市复苏得更快,让人民生活得更好。

“地摊经济”重启变的是经济发展形式,不变的是脱贫攻坚的信心。“穷则思变”,“地摊经济”让多数穷人有饭吃,也让多数穷人少花钱。“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写字楼上是经济,马路边上是生活。路边摊贩的从业者大多是弱势群体,既无财富资本,也缺少知识技艺,那一份份“小饭碗”,承载的是千千万万家庭的生存和梦想。让条件许可的马路、空间足够的广场临时“可市化”,摆出小摊长阵,引来消费大军,聚起人间烟火气,闪烁光与影的变换交错,遍布买与卖的吆喝招呼,飘浮菜与肉的诱人香气,洋溢吃与喝的欢快满足。就业与民生在此并荣,脱贫攻坚的希望与信心在此扎根。

(0)
上一篇 2020-06-03
下一篇 2020-06-04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