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77.3岁的“幸福密码”

四川省大邑县新场镇人民政府 吕永祥

6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18年的77.0岁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8.3/10万下降到17.8/10万,婴儿死亡率从6.1‰下降到5.6‰。

影响一个国家人均寿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服务水平、教育水平、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地理位置等。在新中国刚成立时,由于经历长期战乱,人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经过70年的发展,这个数字增长了40多岁,居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走在今天的中国城乡,白发长者比比皆是,人生七十已经不再是“古来稀”了。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更有望达到79.0岁。

医疗保障条件的改善,是77.3岁的坚实“基础”。在没有饥荒和战乱的和平年代,对人均寿命影响最大的就是疾病。过去由于医疗体制的制约,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一直困扰着绝大部分人。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医疗经费和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两方面的大力投入,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条件大幅改善。在当前城乡,绝大部分居民都有医疗保险,还有大病统筹等险种,居民有病敢去医院、想去医院,因为医疗费用的大部分由医保报销,个人只需要掏很少的一部分。这样,过去条件艰苦时的“小病靠拖、大病靠命”的状况得到根本扭转,人均预期寿命自然会大幅提升。

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是77.3岁的强大“支撑”。研究表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预期寿命有着很强的相关性,经济条件好的国家,人均预期寿命就长。而经济发展好坏主要看人均GDP和城镇化率这两个指标。今天的中国,GDP早已刷新一个又一个记录,人们不再为温饱问题而担忧,生活越来越富裕,吃得也更丰富、更营养、更健康,并且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各地的新鲜果蔬、珍馐佳肴,当天就可以摆上千里之外的餐桌。随着国家“应保尽保”的低保制度推广,老有所依已得到全面落实。随着城镇化率越高,城市公共服务就越便利,医疗设施就越先进,城市的医疗水平就越高,人均预期寿命就会越长。

全民健康理念的转变,是77.3岁的强劲“推力”。人的预期寿命长短,除去遗传基因等不可改变因素之外,除去医疗保障条件之外,更重要的是生活习惯是否健康。有关机构研究表明,由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引发的疾病约占60%。即使再高超的医术,也只能减少10%的早死。如果一个人养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就会减少大量不必要的过早死亡。当前,大部分人的饮食习惯正在改变,正由过去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由注重营养向讲求科学转变。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国家安定社会和谐,老年人的身体越来越健康,大爷大妈的晚年生活越来越幸福,在城乡的广场上,每天都有无数的大爷大妈伴着乐曲翩翩起舞,体质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人均寿命自然就会延长。

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是77.3岁的有力“保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等多方面,空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将会大缩短人的寿命。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内,我国有些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工业产值成为GDP的主要部分,同时造成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对公民的健康和人均寿命构成威胁。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对“散乱污”企业的有效治理,随着环保法规的健全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正大幅改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新鲜,公民的生存环境更加优越,人均预期寿命正稳步提高。

人均预期寿命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晴雨表”。虽然我国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但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人均预期寿命将会继续提升,向着发达国家水平稳步迈进。

(0)
上一篇 2020-06-10
下一篇 2020-06-1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