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山东省威海经区西苑街道办事处 吴晓娇

临近端午,“回家”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蓦地想起一句席慕蓉的诗,“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这首诗幼时就读,却是“新”诗,因为年少不解愁滋味,觉得“回家”轻而易举,长大后才明白,“当你觉得岁月静好时,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回家的路坦荡太平,路的尽头有家人等候,可这不是一条理所当然的路,它的“修葺”是一个可以讲很久很久的故事。

“回家”的路是“隔水青山似故乡”的近。今年五一回家探望姥姥,姥姥一如既往对我说,你要好好工作,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姥姥作为一名参加过解放战争后来又从事基层工作的老战士、老干部,始终关心时事,有着较高觉悟。当时年仅10岁的姥姥,父母因战争双亡,只能在地主家看孩子混口饭吃,但姥姥一心想从事革命工作,遇见地下党后,开始为共产党人送情报。那时青岛还没解放,一个小女孩的身影在庞大的青岛里无足轻重,这反而成了姥姥的优势,她谨慎地传递着一条又一条情报。为了革命胜利,不再有更多孩子和她一样流离失所,姥姥的脚印印满了青岛的大街小巷。幼时无家可归,是共产党人给了姥姥一个心理上的家、心灵上的归属,让她有目标前进、有动力奋斗,姥姥的每一次将生死置之度外都离心灵上的“回家”更近了一步。

“回家”的路是“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远。近期区里组织红色记忆老战士口述历史活动,我有幸采访抗战老兵宋修林。18岁背井离乡奔赴前线,6年军旅生涯中只因结婚回过一次家。问老人,您想家吗?老人沉默了一会儿,说“有比想家更重要的事,需要我们做。还可以想家,已经很幸运了”。老人说在淮海战役抢救伤兵过程中,他听到过一名铁骨铮铮的军人临终前的喃喃自语:对不起爹娘,俺不能回去为二老送终了,为了打败敌人,只能留在这里了。战火纷飞的年代,想家是种幸运,回家是种奢望,战士们把“乡愁”浓缩,里面有不得不告别的“小家”,也有誓死捍卫的“大家”,战士们的每一次舍小家为大家,都为的是有朝一日同胞们无忧无虑回家的日子不再遥不可及。

“回家”的路是“不信人间有白头”的久。今年清明节,疫情未散,却已有党员群众自发到羊角埠英雄纪念碑前缅怀先烈。这座纪念碑,是社区90岁老人丛培昌出资建立的,上面铭刻着丛培信、丛培竹、丛培滋三位烈士的英名。丛培昌老人说自己永远忘不了1946年5月那一天,他们四人一起参军入伍,“一起走的那天,我们就立下誓言,要为新中国解放而努力奋斗。”可也就是那天,一别就是永远。参军后四人被编至队伍,分赴战场,音讯全无。一直到战争结束,从培昌老人才得知,丛培信于1947年5月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丛培竹于1947年12月在莱阳战斗中牺牲,丛培滋于1951年在朝鲜金城牺牲,老人决心把兄弟们“找”回来,“带”回家,为他们立碑,让他们看到家乡的变化。“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生命,他们是烈士,却安葬他乡,我要带他们回来,让大家看到他们,记得他们。”就这样,已是耄耋之年的丛培昌拿出多年积蓄,踏上了寻找战友的路途,在相关部门和好心人士的帮助下,2019年9月30日,立碑仪式完成,漂泊在外70多年的烈士们终于回到了家。九旬老人的寻人之旅,是寻“根”,寻革命胜利的根;也是回“家”,回用生命守卫的“家”,他的每一步都是怀念,告诉先人,“我们没有忘记你们的付出”;每一步都是嘱托,提醒后辈,“一切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战争时代,“回家”是太珍贵的字眼儿,是无数仁人志士、先烈英雄先人后己,才换来了而今这个人们有家可回、有家能回的和平年代。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如果我们崇尚英雄,就让我们接过前辈手中沉甸甸的重担,守护好这个烽火中走来的国家;如果我们尊重先锋,就让我们将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用真才实学做好手中的工作,能有一份热便发一份光,这是小家的责任,也是大国的担当;这是红色记忆的一脉相承,也是红色精神的源远流长!

(2)
上一篇 2020-06-17
下一篇 2020-06-18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