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笔下之文要满怀爱意

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委组织部 张亚兰

近日,拜读了李重霖老师的佳作《写文章不能总写自己喜欢的》,文中提到常写文章的人有两种类型,一是写自己喜欢的,二是写他人喜欢的,作为辗转于各类题材间的基层干部,切莫沉迷于自己所爱,让自身停滞不前,而是要苦心孤诣练成“千面写手”。笔者不甚认同。“自己喜欢的”与“他人喜欢的”之间并无冲突,“沉迷于自己所爱”与“让自身停滞不前”也无必然联系。文风见人品,刻意逢迎必然走不长远,唯有满怀对笔下文字真切的喜爱才更有可能成为“千面写手”。

可能有人质疑,公文写作和撰写一般的文章不同,不能随心所欲自然就谈不上喜欢。其实不然,虽然公文写作的特点决定了其留给作者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大,但是对比真正“大手笔”的作品,我们还是能够看到细微的不同之处,他们对文字拿捏之精准,情感把握之稳妥,令人不由钦佩。我相信他们对笔下之文是有爱意的。其实,“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所言非虚,既然选择走上了公文写作的道路,自然就需要先喜欢上它,才能写得出精品佳作。

对笔下之文要满怀爱意,在尽情挥墨间赋予文字鲜活灵动的魔力。文字原本是死的,但是经过作者千变万化的巧妙构思之后就能焕发生机、绽放活力。对笔下之文满怀爱意,笔下生花的一字一句都有了灵气,文字便如入海的鱼儿般“活”了过来。反之,就只是把文字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组合起来,这样的作品必然是没有灵魂的。其实,文章写作就像基层锻炼,有的人喜爱基层之路的一花一木,故而觉得基层生活满是收获,笔下灵动描绘的就更多是阳光与希望;有的人却感受不到基层之美,只看到基层工作的艰辛,故而总是度日如年,笔下也只剩暮气沉沉的叫苦喊累。为何同样的经历却会让不同的人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关键就在于爱与不爱。要想写作之路行稳致远,作者就要对笔下之作满怀爱意,在“沉迷于自己所爱”中为文字注入生机,不断提升写作能力。

对笔下之文要满怀爱意,在情感倾注间升腾彼此思想共鸣的温度。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好的作品必然情真意切能够令人产生思想共鸣,大部分人都会喜欢,因此自己喜欢的佳作也可能是他人喜欢的,他人喜欢的也可能是自己喜欢的,二者并不矛盾。其实,刻意迎合的作品令人读出其中“奉承”的味道,才会适得其反,让人心生不喜。正如近日热播的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原本各有千秋的30+姐姐们想要组成女团在国内当属首例,开播之前很多人并不看好,一经播出却吸引到了一大波“迷弟”“迷妹”,原因之一便是性格迥异但真实而不做作的姐姐们言语、行为和经历等让大家产生了共鸣。相信大家都更喜欢实心实意而非虚情假意的人。写文也是如此,对笔下之文满怀爱意就能够自然而然流露出真情实感,就一定能够与大家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共鸣,升腾情感温度。

对笔下之文要满怀爱意,在激浊扬清中展示自己特立独行的风骨。文字原本是情感传递的桥梁,是思想碰撞的基石,是岁月记录的刻盘,而非用于追名逐利的工具,但有的人却在浮躁的利益追求中将文字给用“坏”了。有的人只是为了敷衍完成任务而写作,内容寡淡无味有形无神;有的人鲜少独立思考,惯于“依样画葫芦”跟着别人的笔锋游走;有的人甚至连最基本的思考都不用,直接照搬照抄……正是因为缺了点对笔下之文真正的喜爱,多了点世俗的功利,才使得如此怪象频发。其实,笔者以为,有思想、有创造,写自己爱写之文,抒自己想抒之感,特立独行又何妨?“执笔者”就要有点文人的风骨,有点军人的铁骨,常怀一颗赤子之心,守住心中那一方净土,不为外物所惑,不为世俗所扰,以手中“笔杆子”为立于天地间的强大武器,勇于挥墨自己所爱,在激浊扬清中傲然挺立。

总而言之,不论曾经是否喜欢,既然已经踏上了这条路,就请用好文字赋予我们的能力,对笔下之文满怀爱意,也以喜爱之情来对待自己即将动笔写的每一篇文章。

(0)
上一篇 2020-06-18
下一篇 2020-06-18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Cl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