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匿名化”现象亟待破除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横塘岗乡 刘伟

“千万别让人知道是我说的。”“别写进去啊,咱可是兄弟,我才跟你说这些的。”“领导可能嘴上不说,但会给我小鞋穿。”如今,“不提名字”已经成为不少干部打开心扉讲真话的前提。记者采访发现,干部在面临各类采访或询问时,不管主题是正面还是负面,都希望能在事后的新闻报道或者调研报告中隐去名字。

基层干部“匿名化”是否正在加剧难以界定,但这种现象却是由来已久。由于在基层工作的关系,我也经常与基层干部打交道,私下里,大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都愿意打开心扉,畅所欲言,但在公开场合却不愿说真话、不想说实话、不敢说心里话,谨守“为官不言”原则,由此导致“群体失语”现象普遍存在,由来已久。

究其原因,一是问责泛化,担心被追责。二是评价机制不健全。事实上,部分基层干部并非最初就不爱讲真话,而是经历了从“讲真话”到“不讲真话”的转变。可以说,媒体的报道揭示了基层干部接受采访时的一种普遍心态——怕追责、甘愿被顶替。这种或主动、或被动“匿名”的现象,既凸显了当前基层治理的困局,又折射了“讲真话”的困境。

破解基层干部“匿名化”倾向,要有制度撑腰鼓劲。“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基层一线本是党员干部锤炼干事创业本领,以担当有为被组织部门提拔重用的“发迹之地”。但是在现实工作中,衡量基层干部干好干坏的标准不是实绩担当,而是取决于主要领导的评价。由此来看,署名事小,反映的却是科学考核评价基层干部的大事。因此,在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的同时,应重在让干部考核机制更加科学合理,将评价的话语权由“领导干部决定”转向让“实绩说话”,以实绩论英雄,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有为者有位,无为者让位,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责任担当,让更多“硬脊梁”“宽肩膀”“真本领”的干部站得出来、顶得上去。让基层干部有更多获得感,让容错免责机制更加畅通运行,从根源上鼓励干部讲真话。只有让基层干部“不讲真话”、上级领导“不听真话”承担更大的违规成本,才能遏制假话、空话、套话盛行的不良风气。

破解基层干部“匿名化”倾向,要有组织撑腰鼓劲。作为政策最终落实、执行者的基层干部,在简单化的问责机制下很容易成为问责的唯一对象,而基层干部工作千头万绪,又很容易被泛化问责。干部要为事业担当,组织要为干部担当,因此让敢说真话的党员干部解除“问责泛化”的后顾之忧就尤为重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以事实为依据,以制度为准绳,实事求是、规范问责、精准问责、慎重问责,切实做到既查清责任事实,又合理区分责任追究的界限。树立鲜明导向,强化一线考察,注重在项目建设、脱贫攻坚、防汛抢险等一线中发现识别敢指出问题、敢讲真话、能办实事的基层干部,大胆提拔使用,营造良好氛围,切实为基层干部撑腰鼓劲。只有解了压、松了绑,基层干部才会能说、会说、敢说,才能把“真”字经念得越来越好。

破解基层干部“匿名化”倾向,要给自己撑腰鼓劲。打铁还需自身硬。基层干部“匿名化”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自身的能力不足、担当不够。担当,就是承担并负起责任,是人们在职责和角色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责无旁贷地挺身而出,全力履行自己的义务,它是一种责任、一种自觉、一种境界、一种修养,是人民干部的职责和使命所在。对于基层干部而言,亦是一样。基层干部一旦缺乏担当精神和负责态度,就会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优柔寡断,只能使矛盾越积越深,问题越来越多。“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基层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有责任担当,要提升自身的能力,有胆量有魄力去为人民谋福祉,敢于触及矛盾,善于解决问题,要在其位、谋其政,把高标准履职尽责作为基本要求,做到日常工作能尽责、难题面前敢负责、出现过失敢担责,不要“憋在屋子里做事”,要走到广大的民众中去,让自身优秀起来,这样才能有底气、有魄力,敢于讲真话、提意见。

(0)
上一篇 2020-08-24
下一篇 2020-08-24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