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应当多点“泥土气息”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纪委县监委 李顺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思政课”,是培养志向、涵养情操的重要阵地,除了坚决摒弃低级趣味和无关内容外,还应注重“近、实、新”的要求,让理论学习避免成为“负担”,掉进“形式主义”的泥潭。

跳脱“高大上”的环绕圈。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无数事例均可予以印证。许多“思政课”老师为规避思想教育政治偏差风险,选择“照本宣科式”思政教学,谈世界局势、说古今格局,理论之外还是理论,跳不出“高大上”的圈子;学生则“有样学样”,“左耳进右耳出”,大读“天书”,久而久之让学生对思政课程失去了兴趣,至多不过增加上学路上和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远离了思政教育的初衷。

注重“接地气”的灵活性。“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接地气”是青少年思政课程跳脱“高大上”的重要方式,但在“接什么、如何接”的问题上必须深入剖析研究,不能以道听途说一概论之,务必使之灵活而聚焦,既有思政课程的普遍性——中心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发散思维的趣味性,让青少年易于接受或趣味盎然。比如当地小有名气人物关乎传统美德的故事,比如周边遗留(新建)的红色感恩革命教育馆藏,甚至是近些年不少的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诸如此类物事或其已发掘的系列相关小故事等,均可让思政教育课程充满探索和学习的乐趣,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必然事半功倍。

发挥“小基地”的大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许多地方在思政教育工程上舍不得“下本钱”,觉得重点在发展经济,开展多此一举,殊不知此番思想已落入“下乘”。一个地方经济的兴衰、人才的多寡固然是制约发展当地的重要因素,但若思政教育不到位,青少年不知礼仪、不懂爱国,就算学有所成,形不成建设家乡、回馈社会、建设祖国的思想观念,也会“孔雀东南飞”,远离家乡、远离祖国,培养不出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若是心思狭隘、自私自利,更将让地区蒙羞。所以,坚持持续稳定、统筹协调地发展思政教育,是长期工程,也是普及、巩固、提高思政教育成果的必须之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少年强则国强,布满“泥土味”的青少年思政课,才是思政教育的应有之义!

(0)
上一篇 2020-09-28
下一篇 2020-09-28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