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雨露能飞跃大山

“哪里需要老师,我就去哪里”,短短几个字,彰显出大爱奉献情怀。媒体报道,杭州小伙杨明,在2009年放弃高薪,随爱心支教团队到贵州省黔西县金碧镇瓦厂小学支教。十余年来,他便在偏远穷困的小村落,凌晨起床,挑水、做饭、去学校上课,晚上回到简陋的宿舍批改作业,再打着手电筒家访,并且在微薄的工资中挤出近8万元帮助贫困学生100多人次。

大爱无疆,在乡村支教无疑是困难重重的,是艰苦的,离开了繁华的城市,扎根在穷困的大山之中,交通的不便利、教学用品的匮乏、学生文具的稀缺、家长村民文化水平低下……种种因素,制约着乡村教育的发展。优质教育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一项内容,而人才更是改变贫困村居的重要一环。许多孩子一辈子被困在大山中,就像那个放牛娃的故事,放牛为了赚钱,赚钱为了娶媳妇,娶媳妇为了生娃,生了娃再去放牛,贫困的圈子始终围绕在他们的生活中,这个时候杨明老师这种伟大的支教人员便是他们走出贫困的最大帮助。

我的历史老师曾经是一名伟大的支教人员,听她给我们讲支教的故事,她说大山里的生活虽然十分艰苦,但人们都十分纯净与朴实,在早晨草草洗漱之后,来到教室里。虽然没有灯光,没有暖气,但会有小孩子们刚采摘的山中小野花和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有时候那一瞬间的触动,感觉再苦一些,也值了。

前些日子里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里范伟老师出演的支教老师,便感动了无数的人,在《最后一课》单元里,曾支教的乡村老师老范,患上了阿兹海默症,记忆停留在了十几年前的乡村支教的最后一节课,他能清晰地记得那时候的破落,也更能记住孩子们求学之路的辛苦。一张老照片,还原了1992年大山中瓢泼大雨的一堂课。当下的繁荣发展进步,美丽的乡村全景、齐全的教师用品、华丽的校舍学堂与几十年前贫穷落后景象,泥泞的乡村小路、唯一的水彩画笔、漏雨的教室、残破的书桌,两个时光场景在眼前交叠,给了人无数的感动。后来,范老师年老了,山里的孩子们也长大了,交通变得便利,村民开始打造乡村经济,美丽乡村快速发展。感动之余,对于祖国乡村振兴的建设,更是感到无比的自豪。

祖国不会放弃每一寸土地上求知若渴的眼神,大山里的孩子会因为这些用青春和汗水来灌溉他们的最美支教老师,从大山中走出来,成才成长,改变命运,用知识和奋斗将美好带进大山。有这些最美的支教老师不辞劳苦地挥洒知识的雨露,相信满树的桃李芬芳会跨越每一座大山。

(0)
上一篇 2021-05-09
下一篇 2021-05-09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