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诗画”山水 入乡村治理“新格局”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童游街道办事处 鲁雯卿

一碗香茶,品鉴的是绿水青山中的无价;一条锦鲤,游过的是良好生态下的富饶;一杯米酒,饮下的是乡风民俗里的传承。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三明调研时强调,“青山绿水是无价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文章。”乡村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是山明水秀的自然资源,是妙趣横生的民俗文化。做好乡村治理,需要将人文、历史、山水结合,做好传承和发扬,成就乡村治理“新格局”。

守一方山水,“旧风景”展现“新风光”。打造“一步一景”的乡村风光,做好山水文化,是对绿水青山的守护,更是文旅产业的“共融共生”。乡村治理如何做好绿水青山的保护与发扬?一是组织引领,保护山水“有制度”。以党建引领,促进山水文化保护更有效落地。做好保护有方针、治理有常效、监督有制度。以农村基层党支部为“核心”,党员干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成立“河长制”“护林员”等,让环境保护有“标杆”。二是宣传落地,守护水土“有参与”。利用农村“村村通”广播、微信群、村小组等方式,对环境资源保护政策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传播;发挥农村巾帼志愿者、老人协会等团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内生动力,加入到环境保护中。三是重点实施,乡村治理“有目标”。结合各地乡村建设特色,开发旅游资源,在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基础上,适度开发旅游资源,结合文旅产业发展,打造山水旅游文化景点,以点带面,打造文旅景观带,推进自然景观和产业发展融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扬历史底蕴,“老故事”传播“新文化”。历史底蕴就像是乡村的“魂”,是浓浓的“乡愁”,是无法忘怀的“老故事”。乡村治理如何做好历史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一是“学起来”,让历史故事“人人知”。充分利用当地的“祠堂”“古宅”等历史文化的“承载者”,建设历史文化教育基地,与当地学校教育结合,让历史文化传承有途径,有方向。二是“用起来”,让村庄建设“有深度”。将历史文化与《村规民约》结合,做历史文化的“践行者”,通过“文明家庭”“文明标兵”评选等活动,以积分评星等方式让历史文化与乡村治理结合,促进历史文化与新时代乡村振兴有效结合。三是“引进来”,让科技支撑“能还原”。将历史底蕴与现代“数字化”科技发展相结合,推进历史文化“不失真”。引进高科技技术人才、科技特派员等,对历史文化继承和发扬出谋划策,以老促新,形成农村新型文化传承模式。

护民俗遗迹,“古遗址”融入“新时代”。历史文化遗址向来是“会说话”的,它诉说的是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诉说的是令人惊叹的建筑风格,诉说的是前人日积月累的经验传承。乡村治理如何做好民俗遗迹的恢复和传承?一是撑起“保护伞”,保留古迹本色。制定古遗址保护制度,对乡村历史文化遗址进行系统性摸排,针对各地古迹、历史文化遗产特色,形成“个性化”保护机制,针对性修复还原。二是架起“绘画盘”,突出乡村特色。针对当地发展模式,结合现代化艺术,将古遗址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通过立体彩绘、3D投影模式等,让文化“活灵活现”,与新时代文化内涵有效衔接。三是铺砌“振兴路”,融入产业发展。将历史传承和产业发展有效结合,打造“文化+古遗址+产业+康养”多元化发展模式,打造文旅乡村、文旅小镇;鼓励当地村民合理打造农家乐、民宿等,发展夜间经济、水上经济等,打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治理。

(0)
上一篇 2020-12-21
下一篇 2020-12-21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