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 基层调研当有“多”有“少”

四川省富顺县医疗保障局 钱石川

作为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基层担负着将党中央的“好声音”传递到广大基层群众中,为他们带去“幸福音”“喜悦音”的重任。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将政策措施制定完就转手交给下面,但没有考虑到基层实际情况,可能会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情况。党员干部要加强基层调研,在深入调研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精准谋划、取得实效,让群众放心。

少些套路,多点思路。基层调研不应该走事先设计好的路线,和预先彩排过的人交流、到精心布置好的地方参观、拿连夜赶工做的资料翻阅,这样会显得痕迹太重、作秀意图太强。“完美”的调研只存在理想和“被安排”中,真正的调研是有骨头要“啃”、有困难要“克服”、有麻烦要“解决”的。党员干部在深入基层调研时,要远离被设计好的“剧本”,扑下身子扎根其中,到基层干部中走走、到群众家中坐坐,用接地气的“土味”方言拉近彼此的距离,以知心人的身份、用最通俗易懂的话语让基层干部吐露真实想法、让群众道出真实感受。要学会“换位思考”,选好角度,从群众的立场去看待整个事情,与群众和基层干部深入讨论研究,抓住当前急难的问题去解决,想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对策,为群众排忧解难。

少些架子,多点耐心。有的党员干部在进行基层调研时,“官架子”十足,从会议室座次安排、与会人员名单设置、发言交流次序都要一一审过,不达到要求势不罢休。党员干部在深入基层调研时,当摒弃“官念”、放下“架子”、抛弃“杂念”、甩干“膀子”,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群众事”,全身心投入到基层调研中去。要多点耐心,多渠道开展调研工作,在通过座谈会倾听群众代表发言之余,也要深入到基层群众中,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地听取不含“添加剂”原汁原味的群众声音,在山间、乡野中看见真实的民情、在群众“骂声”“吐槽”中了解真实的民意,过滤“杂质”、拧干“水分”,真正调研到群众的“真情况”,以便于研究“实对策”、当好“暖心人”、办好“民心事”。

少些次数,多些质量。有的地方认为,调研次数的多少是事业心与责任感的表现,甚至还规定了一年调研几次,致使党员干部一有时间就去调研,宁可次数多了,也不愿意次数少了被通报,一年下来调研次数累计可观,但实际效果却很一般,还会额外增加基层工作负担,不利于减负。党员干部要树立“调查出问题是成绩,研究出对策是能力”的政绩观,不以调研次数多少论成败,将过去一个劲琢磨去哪里调研、去多少次合适的错误思想转换到加大调研水平和质量上来。调研并非一调而过,而是要针对此类现象,认真核对是偶然性还是常态化,梳理现状、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做到有事实依据、有数据支撑、有案例代表。得出调研报告后,一方面对标查找自身存在的“短板”,积极想对策,不断完善改进,在简化流程、强化服务、加强监督方面出实招、下硬功;一方面将解决不了的问题逐一向上请示,做好后续追踪工作,及时将最新措施落实到位,做到调有所研、研有所获。

(0)
上一篇 2021-02-01
下一篇 2021-02-01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Cl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