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号”领航 看今朝“时代楷模”展雄姿

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大通街道党工委 陈倩

近日,中宣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的先进事迹,并决定授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荣誉称号。1964年2月20日,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简称“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动工,随着香港的快速发展,东深供水工程分别于1974年、1987年、1990年进行了三次扩建。50余年来,3万余名“基建狂魔”心怀“国之大者”,不分昼夜、接力传承,用辛勤付出和心血汗水全力保障了香港供水的“生命线”,始终干在发展实处、走在时代前列,谱写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

与祖国共命运,托举“饮水思源、爱国爱港”主旋律。饮水思其源,相依念党恩。回望来时路,无数“东深人”第一时间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不惜一切代价投身于助力香港经济腾飞、保障民生福祉的“雄关漫道”中,正是由于这份“血浓于水、同甘共苦”的骨肉亲情、“誓与祖国共奋进”的血脉联系、“心连心、手牵手、命运与共”的同胞情谊,让粤港两地人民为荣誉而上、为“谋幸福、谋复兴”而战。我们必须要继续全面准确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弘扬爱国爱港主旋律,激发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中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推动两岸人民思想交流、情感互联、文化认同。香港同胞要将维护国家安全作为公民的共同义务和共同责任,厚植“家和万事兴”家国情怀,时刻站稳立场、团结前行,为“法治和安定”这个最大福祉起而行之、奋勇拼搏。广大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要自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从小牢固树立起的正确历史观、大局观、价值观,精心守护来之不易的繁荣稳定局面,用心用情用力维系好两岸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精神纽带和情感桥梁。

与困难共较量,锻造“勇挑重担、接续奋斗”硬功夫。背起行囊、住进工棚、克服资源短缺、徒手搅拌浇筑、抵御“超级台风”……一批又一批“东深人”愿挑“千斤担”、勇开“顶风船”、敢闯“娄山关”,第一期就创造出全长83公里的世界工程奇迹,生动见证了保障香港供水规划从萌芽、丰富到成熟的过程。这批来自珠三角地区的上万名建设者,深刻践行了“不惜一切代价帮助香港同胞渡过难关”的职责使命。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变,风险挑战不会少,磨难曲折不会减,我们必须要以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使命担当,锻造出“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的真本领、硬功夫,奋起直追、愈挫愈勇。要在时代楷模、先进事迹、伟大奋斗精神的感召下教育下,旗帜鲜明、坚定立场,始终高挺民族脊梁,在第一时间响应号召、第一方阵冲锋在前的行动指引下,激荡起不屈不挠、从容应战的澎湃伟力。要紧紧依靠人民智慧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创造力、战斗力,抢抓决战总攻“机遇期”,积极探索科学规划、动能转换、互联互通“策源地”,总结运用好因势而谋、因时而动的斗争经验,为民生福祉、经济社会发展不懈奋斗。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要永葆“东深人”开山劈岭、修堤筑坝能够主动求变的精气神,面对磨难敢想敢拼,历经磨难无惧无畏,在只争朝夕中接力传承、接续奋斗,力求跑赢新的“赛程”。

与时代共繁荣,延续“高山低头、河流倒流”新辉煌。从周围到处都是荒山野岭,到让“高山低头、河流倒流”,“东深人”仅用了11个月,就圆满完成了勘探、设计、施工的初期规划,显著提升了香港供水能力,并且保障了水质安全。创新作为改革开放的鲜明底色,从政策、资本、技术到人才各项建设中,都是在创新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香港、澳门的地位和作用只会加强,不会减弱。要把握住“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丰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新实践,紧盯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发挥好基建产业项目、科技创新中心、青年创新创业等设施建设“牵引”优势,集聚创新要素,不断扩大深化粤港澳合作,积极推动地区合作,不断应对时代新变化、满足发展新需要。要畅通粤港两地贸易和投资渠道,促进产业合作、交通建设、科技产品等互联互通,共享科技创新成果,让其能够焕发蓬勃生机,更好造福人类、造福世界。要坚持立足所需、取长补短,加强两地学术交流,全力推动技术、人文、信息等要素流动,蹚出产学研一体建设可推广的新模式,赋能新兴产业、新业态建设,巩固拓展合作成果,打造出区域内、区域间深度合作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勇立新时代潮头。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豪情满怀。相信在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的全力推动下,在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和伟大精神的教育引导下,更多建设者、贡献者、维护者群体能够积极投身于爱国爱港的自觉行动中去,为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筑牢安全“屏障”,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0)
上一篇 2021-04-25
下一篇 2021-04-25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Cl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