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那些“算盘”

辽宁省丹东高新区管委会 李旭东

几根竹签,穿上木质的珠子,上二下五分好组,边框用木片一围。一个结构简单的算盘就诞生了。

据传说这种计算工具起源于北宋,从那以后噼噼啪啪的算珠碰撞声便一直回响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但不是所有算盘都名不见经传,记忆中总有那么几串清脆的声响,让人沉思,让人感动……

柜台上的算盘

他是店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便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满嘴的“之乎者也”,却偶尔也干一些“梁上君子”的勾当。平日是店里的常客,只是某年中秋前夕老板结算的时候,才发现他已经许久未来。想必老板定是噼噼啪啪地打着算盘,发现账目上少了十九文钱,才想起这位久未光顾的“客人”来。

旧社会,这种人很多,受压迫、挨剥削,也算劳苦大众;可这种人也不多,因为他还会“茴”字的四种写法,是个肚子里有点墨水的读书人。那是个吃人的黑暗时期,整个社会弥漫着绝望的气息,就像一潭死水,让人窒息、压抑。

就像柜台上那给被老板“盘”得包了浆的算盘,计算的是酒钱,阅读的却是人民的血汗。那是旧中国的无奈,也是“看客”们麻木的表现。

柜台上的算盘,每个算珠都是沉重的,那是三座大山的重量,压得中国喘不过气。

经济部长的算盘

他是中央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国民经济部长。他就是“中共五老”之一的林伯渠。

从1933年起,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林伯渠一直掌管着红色财政。在极其困苦的条件下,他实现了红军的入够敷出、收支两抵。除了老先生经验丰富、经营有方外,还有就是他的“老搭档”——一把算盘。

那个年月我们的队伍总是在南征北战的征途上,林老白天行军,夜晚算账。昏暗的油灯下,一定伴随着噼噼啪啪算盘声。每笔账都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为那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金融动力,是实现民族独立梦想的关键所在。

那把老算盘也会感到荣耀,一位中国革命的伟大战士曾和它并肩作战,胜利的果实就是源源不断的“红色资金”。

经济部长的算盘并不精美华丽,但其中饱含的革命热情与智慧却使它闪耀着永恒的锤镰光芒。

引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算盘

他们是为中国核武器事业贡献青春,甚至生命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的“核”阴影一直笼罩在中国人民的头顶。必须造出我们自己的原子弹!

于是千千万万的人投入到这场浩大工程中来,有才下战场、又赴大漠的志愿军战士。有放弃名利、毅然归国的科研人员。有不分昼夜、奋战一线的技术工人……但这一切都要从搞清核武器原理阶段开始。

无数的科研人员开始了艰苦的跋涉,没有舒适的办公环境,大家都挤在一起,边学习边研究。没有计算机,大家就用算盘去“啃”庞杂的微积分方程。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但这些科研人员硬是靠坚强的意志,用算盘理清了核武器的爆炸原理。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火云冲天、烈光耀眼。自此中国被核讹诈、核威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那惊天巨响中一定回荡着噼噼啪啪的算盘声,那是大音希声的无私,也是大爱无疆的沉默。

如今,已经有了电子计算机、超级计算机,中国甚至已经在量子计算机领域独步全球。但触摸历史,我们依稀能听见记忆中噼噼啪啪的算盘声,那里有思考、感动,还有我们对于未来无比坚定的决心和斗志!

(0)
上一篇 2021-06-10
下一篇 2021-06-10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Cl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