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科研环境的“一池春水”

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组织部 董稳

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要更好书写科技自立自强的现代化新篇章,就要紧紧扭住科研人才这个“牛鼻子”。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然而科技英才的成长,离不开科研环境的滋养和熏陶,要激活科研环境的一池春水,就必须给予科研人员崇高的地位、暖心的关怀、务实的举措。

“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最新下发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中指出,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人才支撑。我们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让科研人才成为更多青少年心中的英雄榜样。与此同时,在崇敬科研工作者的同时,我们要学会保持“适当距离”,正如前不久无意走红网络的北大“90后”数学“大神”韦东奕,各类媒体同步发声:请暂时忘了他,这是该追的星,但他需要安静的治学环境。广大科技工作者也要保持纯粹,时刻铭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初心,以工匠之心、苦干实干,以科研之梦、攻坚克难,只有在“无人问津”的空间里去勇闯创新“无人区”,才能更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让科学精神代代相传。

“十年磨一剑,厚积才薄发”。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出现,绝非朝夕之功、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科研人员长期的积累、长时间的投入、长年累月的付出耕耘。虽然目前在一些研究领域,我国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尤其是在当下“快餐式”网络时代影响下,人们急于探求科学研究的用处在那里?但我们要清楚地明白,当今“井喷式”的科研成果,是几代人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的结果。在如今科技进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去除一些实用取向的功利性,不能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创新绝不是“逼”出来的,“从0到1”的突破需要时间慢慢地雕琢打磨,我们要尊重科学规律,允许他们“慢”下来,让他们在失败中成长,在失误中找准方向。只有在全社会建立起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评价体系,营造关怀宽容的环境氛围,才能更好地激发科研人才的创造性活动。

“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着重强调“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总书记情真意切的话语,道出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声。“揭榜挂帅”机制的运转,可以打破资历、门槛的限制,真正实现让有真才实学的科研人员有用武之地。而对于我们来说,想要享受科研成果的红利,就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在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同时,“减”去不必要的条条框框,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从各类迎来送往、测评考评的“怪圈”中跳出来,把时间花在钻研创新的刀刃上。

(0)
上一篇 2021-06-24
下一篇 2021-06-24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Cl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