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个问题” 锻造高质量干部

江西省金溪县委组织部 邓志敏

“择卒不如择将,任力不如任人。”

当前,有些干部该干不干,表面上不犯错、守规矩,实则直接损害了多数群众的切身利益。发展越到紧要关头,事业越到十字路口,就越需要党员干部在位有责、挺身发力。要注重解决好“三个问题”,着力锻造一支能谋善断、务实肯干的党员干部队伍,才能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要着力解决“责任缺失”不愿为的问题,锻造出“想办事”的干部。现实中,往往有少数不知责、不尽责、不负责的党员干部,工作中,善于推卸责任“打太极”、欺上瞒下“和稀泥”、求稳怕乱“做样子”,乐于平平安安守位子、舒舒服服领票子、庸庸碌碌混日子,该管不管,只管想管和好管的事,放任工作中的瑕疵和漏洞,时间久了就容易出现违纪违法乱象。因此,少数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不愿为”绝不只是让自己岗位停滞,更会让整个事业蒙受损失。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再也不能泛泛号召、平面推动了,要转变工作作风、调整工作状态,在抓深、抓细、抓实上狠下功夫,让“夙兴夜寐,激情工作”“问题导向,精准发力”“扑下身子,一抓到底”成为常态。

要着力解决“能力恐慌”不善为的问题,锻造出“能办事”的干部。当前,一些干部因学习不够、视野不宽、能力不足,导致出现了“不适应”的状态。有的虽然有做好工作的良好愿望,也做了一些工作,甚至常见“上上下下”“忙忙碌碌”,但总在“敲边鼓”“随磨转”,出不来点子,走不对路子;有的凡事等着领导安排,交给下面解决,看似对上不越位、对下不揽权,实际是缺了“学”的功课,少了“为”的自信;有的做工作、想问题,经验主义信手拈来,照搬照抄家常便饭,工作效果不佳或出了差错时,自己表示无奈、埋怨变化太快。“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克服“不能为”的“能力恐慌”,就要不断学习、拓宽思路,从而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抓住问题要害,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找到解决办法,实现上级要求、外地经验与本地实际的有机结合。

要着力解决“担当不足”不敢为的问题,锻造出“敢办事”的干部。随着社会转型、改革深入,必定要面临许多复杂矛盾,打破原有既得利益,如果我们只想“守摊子”、不愿“担担子”,矛盾只会越积越多,事业只能停滞不前。然而,有的干部“见事退避三舍”,特别是如征地拆迁、信访维稳、群体事件、历史遗留等方面的“难事、急事”,认为不去担当就不会“惹事”;有的干部“见风就怕有雨”,当然,此“风”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是他认为或者听说有其他干部为担当引来了“口舌”,甚至接受了调查,认为不去担当才能“明哲保身”。凡此种种,都是不敢担当、不够担当的表现,要将“不敢为”现象与干部考核选拔任用机制相结合,把“敢担当”标准贯穿于选人用人的全过程,要形成“够担当者上、不够担当者调、不担当者下”的良好用人导向。要建立并运用合理的容错机制,形成“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的良好社会风尚。让在一线辛苦打拼、攻坚克难的干部得到宽容和支持。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1-07-06
下一篇 2021-07-06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