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参加淮海战役的小女孩 如今92岁了

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人民医院 张文莉

刚刚从事宣传工作的时候,单位领导和同事就跟我说:抽时间去采访一下我们医院的离休干部于智香吧,她可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于智香?她有怎样的故事?当时,我心里这样想着。

后来,我抽空,断断续续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到四川德阳罗江区滨江华府小区于智香的家里,对她及她的丈夫隋长春进行了采访。第一次采访人物,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跟以前信马由缰写散文不一样,而且面对的是一位党性修养极高的老党员,一位经历过战争的女战士,心生敬慕,难免紧张。

走进于智香的家,那是一个极普通的小区,他们家住一楼。得知我要去采访,又知我也是医院的职工,我一进门就很受他们一家人的欢迎。寒暄一阵后,我环顾了一下四周,房子不大,布置得很朴素。

于智香及其丈夫都是92岁高龄的老人,他们身体还算硬朗,衣着很干净,也很健谈。他们老两口单独住在滨江华府,长子隋冰住在一墙之隔的天使苑小区。两位老人平时的生活都是隋冰每天过去照顾,儿媳在家带孙子,经常也要过去照顾两位老人。

由于他们是山东人,有时候会听不懂他们说的话,所以采访的内容不太全面,后来,我又抽空约他们的长子隋冰进行了专访,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整理手稿,便有了这篇采访稿。

幼年家庭贫穷命运多舛

于智香原来不姓于,姓王,叫王昉,1929年出生于山东文登县新庄一户王姓贫困农家,几乎家徒四壁。她的命很苦,才3岁时,母亲得肿病无钱医治,一家人就在暗黑的土屋里眼巴巴看着母亲躺在破旧的被窝里咽下最后一口气,慢慢地合上肿得发亮的眼皮。

从此,3岁的王昉就成了没妈的孩子。没妈的孩子是根草,王昉在3岁时就开始感受到了。

母亲去世,父亲一蹶不振,庄稼越种收成越少,几乎到了食不果腹的地步。眼看二亩薄地无法维持全家人生活,父亲就带着11岁的大哥王敏跟着戏班子外出谋生,每天很晚才回。那个时候的北方很荒凉,有野生狼群活动。当时姐姐王凤英8岁,王昉4岁,由于经常饿肚子,有时候不知不觉就饿晕在家门口,邻居看到很心痛,等父亲回家后,邻居就对父亲说:“老王啊,你这样不是办法,你应该考虑给你两个女儿找个好人家,至少让她姐妹俩有个基本的生活保障吧。”于是,为生活所迫,父亲只得把尚未成年的姐姐王凤英送给临近一户家境稍好一点的柳姓人家当童养媳。于是,王昉又多了一个亲人——姐夫“柳大哥”。柳大哥是一个木匠,在抗战时期经常利用木匠身份掩护八路军武工队,给他们传递情报。一次,王昉在村口,亲眼看见柳大哥被汉奸伪军用枪托打,被扇耳光,吓得她眼泪止不住流,又不敢哭出来。直到家乡解放后,她才得知柳大哥走村串户做手艺时就悄悄加入了共产党成为地下党员。

稍微大一点,王昉被父亲送给一户“于”姓人家,改名“于昉”,后又改名“于智香”。于家家庭条件相对要好一点,不仅一日三餐有保障,养父母还送她去村小读书。于智香在6岁那年,由“于家”和“隋家”父母做主跟隋长春定了娃娃亲。

少年时代走上革命道路

1945年4月,两位孩子刚满16岁,双方家长就为他们操办了婚事。第二年隋长春受姐夫影响,离开了父母兄弟和新婚8个月的妻子,参军入伍投身革命,于智香很支持他的选择,说:“你放心去吧,家里交给我”。

三年后,于智香千里寻夫到医院驻地,这是他们离别后的第一次见面。各述离别之情后,丈夫隋长春对于智香说:“我想做一名共产主义战士。”让隋长春没有想到的是,于智香也说想参军入伍当一名卫生兵。

当地人民政府的号召适龄青年参军、参战、解放全中国。这时,于智香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配到华东军区第三军医三所从事看护员工作。

那时,从淮海战役战场上转来的重伤员非常多,救护工作很繁忙,而且战地条件非常艰苦,重伤员睡在麦草上,轻伤员就地而卧,手术器械也很少,于智香急中生智,把手术器械放在开水锅里反复煮,达到了消毒目的,降低了很多伤员的感染率。

战争期间,军三院三所经常遇到敌特在外搞破坏,虽有警卫守护,但防不胜防,敌特分子常从围墙外向内扔石头砸向锅炉房,锅炉房恰巧又在一个较偏僻的地方,大家都害怕到那里去打开水。于智香说:“我不怕,我去”。战地医院条件差,一到夏天蚊虫肆虐,“疟疾”突发,来势凶猛。医护人员们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一直坚持精心照顾从前方下来的伤残战士。

这一年,淮海战役最终以伤亡13万余人为代价,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庆功祝捷会上三喜临门

于智香参加淮海战役重伤员的救护工作,数次为重伤员献血,赢得了救治时间,挽救了重伤员的生命,消毒手术器械降低了感染率、配合医生为伤员们换引流条、照顾伤员的饮食起居等。因工作能力突出,成绩显著,战后被华东军区政治部授予“二等功”。

1949年5月12日在军三院召开庆功的祝捷大会上,政委步云亭、院长张燕亲自为于智香颁发立功证书和奖章,立功喜报通过军三院政治处政治协理员用军邮的方式寄回了文登老家。同日,于智香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又被军三院晋升为护士。于智香说:“那一天就是我生命中的‘三喜临门‘——立功、入党、提班长。”

转业基层奉献卫生事业

1951年在部队刚进驻甘孜时,于智香不适应高原空气稀薄变化无常的气候,但她尽力克服困难,跟随部队一边打仗一边修路一边进军。当年7月,解放军18军54师发函将于智香调至第54师部休养所做护士工作。

两年后,有11万余女兵被批准转业或复员。于智香在当年的11月和丈夫隋长春转业到了绵阳专区,于12月被安排到现今的罗江区人民医院工作。

文革后,于智香担任医生工作不久就遇到流脑大流行。当时医院每天下班后还要组织学习,于智香在学习结束后顾不得回家,马上到病房对病人的病情和用药治疗的情况进行询问和观察,并根据治疗的情况及时进行处方调整,以便护士执行医嘱。通过精心治疗,15名流脑病人全部治愈出院。

长子隋冰说:“从我记事起,父母给我的印象就是工作很积极。”“我妈妈常说,他和父亲出生穷苦,是党培养他们成长成才,他们唯一的感恩方式就是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以身作则。”

于智香后来从事儿科门诊医生的工作,那时的儿科门诊病人多,经常不能按时下班,她对患儿及家属的态度非常亲切,又细心又负责,得到了很多患儿及家长的充分信任。有一次,一位患儿生病,家长缺钱医治,于智香在自己经济本就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把钱借给了患儿家长,家长激动地说:“于老师,你是大恩人呐,等我卖了菜攒够钱就还您。”于智香安慰道:“钱是小事,赶紧先给孩子治病吧”;那时因为交通不便,有的家长带着患儿来院求治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了,于智香就将自己诊室的门打开,对家长说:“你们安心在这里住一晚,需要什么尽管向我开口”,这让家长很感动。

寻找当年入党介绍人

这么多年了,于智香一直想寻找这位当年的老班长。她为什么一直在寻找柳振美呢?

于智香说起她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特别是老班长柳振美同志对她的严格要求,于智香以她为榜样,并学到了她的很多优秀的品格。柳振美是于智香的入党介绍人,于智香一直都很想念帮助过她的恩人,离休后多次去信到原来的医院打听柳振美,但杳无音信。

长子隋冰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查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四一一医院,原消化科主任柳振美教授……”他立即将这一信息告诉了于智香,于智香心潮澎湃,更迫切地希望她的子女们能帮助她找到柳振美。

2019年10月,隋冰的妹夫李平到上海参加学术会议时,去了柳振美曾经工作的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找到了医院的领导并说起事情的原委,才得知柳振美正好在该附属医院住院。

李平辗转找到了柳振美,李平和柳振美都激动万分,交谈后得知战后柳振美被送到济南白求恩医学院学习深造,毕业后被安排到共和国新组建的海军工作。

柳振美说:“我对于智香印象很深刻,我们共同参加了淮海战役,参加了从淮海战役战场上送下来的重伤员的救治护理工作。”

尾声

“终于实现我妈妈见到了柳阿姨的心愿,且二位老革命相隔万里还通过微信视频聊了天。”“看到我妈妈和柳阿姨很开心的样子,还互相敬了军礼……尽管再难,我觉得也是很值得的”,隋冰对我说道。

2021年6月28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罗江区卫健局长钱晓红长亲自来到于智香的家里并为于智香及其丈夫隋长春送上“光荣在党50年”的纪念章时,于智香激动不已,她说道:“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是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政党,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从一穷二白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幸福安康,国家强盛。虽然我已经92岁了,但我永远与党同心、奋斗终生、无怨无悔。”

我问隋冰:“老人开心不?”他说:“开心得很,都不知道说啥好了,他们像个孩子似的,戴上纪念章,一个劲地叫我给他们多拍点照片呢,我马上发几张给你看看吧。”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1-07-09
下一篇 2021-07-09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Cl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