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城:乡村振兴 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湖北省宜城市委组织部 胡延睿 廖俊豪

一百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开创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推进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是当前我们基层工作的重中之重。

人才振兴,打造乡村振兴生力军。湖北省宜城市从实际出发,把乡土人才纳入人才培养总体规划。2019年开始,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每年选拔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村青年参加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制3年的学习和实践。集中学习现代农业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旅游管理等专业知识,全面了解掌握现代农业种植、养殖技术与村镇管理、企业管理知识,精准掌握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经营等方法,3年来培养超过100名“乡村”大学生,为乡村产业发展、农民致富增收培养了人才。全市各地每村培养2-3名后备力量,针对后备力量不足的情况,镇党委、村“两委”共同制定方案和实施计划,通过公开招聘、考试选拔等方式招募村干部助理,确保每村有1-2名年轻后备干部,为乡村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组织振兴,引领乡村发展新航向。近年来,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实施“红色蜂巢行动”。聚焦村“五十条”、社区“四十条”,对照“三张清单”问题“找短板,补弱项”,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各级党员干部在党组织引领下,像辛勤的蜜蜂一样共建蜂巢家园,围绕民生保障、基层治理、乡风文明、生态环境、产业发展、人才兴乡六个方面工作,构建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分工协作、守望相助、齐抓共管的“蜂巢式”治理新模式。与此同时,由市直牵头部门和村社区让项目、资金、活动实现“无缝对接”,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完善机制等凝聚工作合力,不断发挥基层组织的引领作用,增强基层治理的方向性、可操作性,推进乡村治理开创新局面。

产业振兴,探寻乡村发展新路径。2018年至今,宜城市大力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径,在“千村千景”系列中展现了流水镇莺河村、雷河镇民主村、板桥店镇罗屋村、小河镇曾洲村4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种植等特色成果,展示了南营街道金山村、流水镇孔畈、鄢城街道木渠村、刘猴镇陈湾村在绿色农业、现代化农业、特色作物发展等方面改革建设的成果。借助网络直播、现代物流产业园将鸭蛋、板鸭、葛根粉等特色农产品及樱桃、油桃、西瓜等水果进行网络销售,将小麦、紫甘蓝、包菜、麦冬等蔬菜、药材产品进行初步加工后,通过便捷物流体系运输销售至全国各地,为农村产业发展多样化、农产品加工销售精细化、创业增收渠道多元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文化振兴,展现乡村民风新气象。自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全市10个镇(办)打造出20多个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村,每个村都根据自身特色完成了“一村一标、一组一景、一户一牌、一路一名”的设计和创新,不断挖掘文化故事、红色故事,讲述枣宜会战、鄂豫皖边区纪念馆历史、张自忠将军纪念园等红色故事;传承好民俗历史和特色,打造“老葛家的团年饭”微视频,宣传“乡村舞台”“读书角”“健身广场”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营造特色乡村文化发展传承的浓厚氛围,将弘扬历史文化和传承良好家风结合起来,为乡村振兴创造新气象。

生态振兴,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围绕“农村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面源污染治理、河库水系治理、美丽乡村建设”六个方面开展全域生态维护建设,从源头上保护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打造出宜城“碧水蓝天”新画卷。建立农村环境整治“红黑榜”,对村民参与环境整治情况进行结果公示、逐户挂牌,激发村民参与村庄环境的参与度、增强村民保护环境的主动性。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市、镇、村各级严格落实水源生态保护的首任责任制,全市河库水环境明显改善,境内汉江水质保持Ⅱ类标准,蛮河水质由劣Ⅴ类稳定提升至Ⅲ类,水源生态得到显改善,各种水生动植物数量、种类显著增加,“生态宜居”目标初步显现。

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十四五”建设的新征程上,我们必将坚定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努力让乡村更美、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共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1-07-20
下一篇 2021-07-20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